第328页

人员受到袭击、设施遭到破坏的报告如雪片般飞向苏联的军队指挥官和政治决策者案头,他们此时在德国的驻军总规模本可应付这种状况,但南北两端同时投入重兵,在德国其他地区的军事力量就显得过于薄弱了。缺乏武器和作战训练的平民不足为惧,但前期通过各种渠道返回德国的帝国武装人员在这时候就充分显现出他们的强大破坏力了。在斯图加特,残余的抵抗者仍牵制着包括第11机械化兵团在内的数万苏军官兵,而在斯图加特周边的几个地区,德国武装人员通过围歼苏军巡逻队的方式策应斯图加特城内的同伴,并且利用无线电通讯将这些战报发布出去,鼓动更多的德国民众投入这场浩大的民族战争。

出于对苏联军事机器的深深畏惧,西方盟国在签署停战后一直不遗余力地暗中支持苏联占领区的反抗力量。在德国西部,起义者就大量装备了盟军的制式武器,虽然都是一些相对过时的轻武器,但这仍大大提升了起义部队的战斗力。帝国军队登陆日德兰半岛的当晚,德国西部的起义者就一口气从苏军手里夺回了凯泽斯劳滕、波恩、梅彭等城市,击杀数百名苏军人员,公开吊死了一些傀儡政权官员,在当地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在埃森、科隆、萨尔布吕肯等地,起义者占领了一部分城区并与苏军展开激战。

国外占领区的火焰再旺也难让苏联本土的民众感到焦虑,而当携带核弹的飞行器出现在他们头顶并肆意嘲弄苏联空军的作战飞机时,情况变得非常不一样了。阳光下,喷涂铁十字徽标的“圆盘”飞行器出现在摩尔曼斯克、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乌拉尔上空,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官方亦向世界宣布:如果苏联不放弃对欧洲国家的占领,自由帝国将对苏联的重要目标实施无差别的核打击,直至苏联政府放弃对外占领——或在核打击下彻底覆灭。

针对自由帝国的核威胁,苏联官方迅速作出反击:一旦苏联领土遭到外国的原子弹袭击,无需确定它来自哪个国家,苏联都将向北斯堪的那维亚投掷足以摧毁自由帝国的核弹,并警告临近的挪威、瑞典民众尽早远离自由帝国占领区。

核战争的阴云再度弥补欧洲上空,西方盟国政府罕见地选择了沉默。东西方大战中前期,苏联一直否认本国拥有核武器,并一度接纳国际核专家团队入境核查,但柯尼斯堡核爆炸发生后,国际社会一致认定苏联已经掌握了打开潘多拉之盒的钥匙,苏联政府也未再否认,至于核武器是否已经真正成为苏维埃战士手中的利剑,此时只有莫斯科的当权者心知肚明。

暖春的午后正是小憩的理想时段,苏联海军的一支快艇编队却在丹麦洛兰岛东南方水域跟帝国海军的护航舰艇打了一仗,苏军以两艘鱼雷艇的代价击沉了帝国军队的轻型驱逐舰和炮舰各一艘,看似赢得了胜利,却目送帝国方面的运输船只继续靠近德国东北部的吕根岛。在这之后,双方各派战机抵达这一海域,苏军意图攻击帝国船只和登陆部队,帝国军队的喷气式战斗机则成功击落了二十多架苏军轰炸机。

和丹麦的岛屿不同,苏军从占领德国开始就掌握着对吕根岛的控制权,早先希登塞岛闹剧发生之后,苏军即向德国北部岛屿增派了警戒部队,而帝国军队登上丹麦诸岛后,苏军再度向这些岛屿加派部队并加固了防御工事。帝国军队登陆吕根之时,岛上共有1200多名苏军官兵,且除一座码头之外,苏军悉数破坏了该岛的其余航运设施,并在每一处海湾和浅滩设置了警戒哨。不过,再周密的防御也无法弥补兵力投入上的差距,利用异常充沛的海上运力,帝国军队一口气投入了四千兵力,并用登陆舰将坦克直接运上吕根岛,在回归祖国的精神感召下,帝国士兵们个个有如猛虎下山,加上充分的前期准备,他们迅速在岛屿北部和西部的三处登陆点站稳脚跟,尔后无所顾忌地冲击苏军阵地。虽然苏军在吕根岛上的抵抗将一直持续到帝国军队登陆的第二天,但进攻者在前几个小时就已经摧枯拉朽地奠定了胜局。

第29章 恶斗(3)

“追求独立、自主、自由的德国人民,别被法西斯为你们勾勒的梦幻未来所蒙骗,你们难道忘记了战争曾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以及千千万万家庭带来的苦痛悲伤?战争不能给你们带来幸福生活,战争只会让你们的亲人、你们的孩子送命,和平民主的道路才是拯救德国的正途,相信我们……”

外面,苏军用扩音喇叭一遍遍播送攻心的语句,阴暗的下水道里,林恩和他仅存的三名下属虚乏地靠坐着。斯图加特起义已经熬过了整整一昼夜,绝大多数战斗者或阵亡牺牲或放弃抵抗,侥幸躲藏各处的也无法再对重新占领斯图加特的苏联军队构成威胁,他们彼此失去了联络,亦无法获知外界的真实情况,所能做的就是在苏军对庞大下水道系统进行彻底清理之前平静等待。

“多可笑啊!”坦泽仰面一笑,“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死于苏军炮火、枪弹、刺刀、拳头还有铁丝网的德国人数不胜数,工厂的机器设备能拆的都被运回苏联去了,每年冬天都有人因为缺乏取暖燃料和食物而死去,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和平民主!”

另外两人一个是帝国近卫军的陆兵中士,一个是复兴党自由团的突击小队长,能够跟随林恩走到这一步,他们的钢铁意志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一场失败的起义实在很难让苟且偷生者强打起精神来,帝国军人脸上的表情显得非常麻木,自由团战士的心态看来也是非常失落的。

“这就是苏联人自以为聪敏的思维方式。”林恩低声说道,而他的这一评论在若干年后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证明。

头顶上方隐约传来发动机轰鸣声,四人不约而同地转入木雕状态,直到外面的噪音只剩下喇叭里的聒噪,手臂受了枪伤且子弹还留在体内的自由团突击小队长问说:“长官,即便我们付出的牺牲最终能够将苏联人赶出德国,一支困扰我们的地理格局没有改变,国家的经济和工业变得前所未有的虚弱,甚至连一些亚洲国家都不如。别说我们,就算是我们的后辈和后后辈,还会有机会看到德国重新强盛然后逐一击败强敌的那一天吗?”

类似的疑问,每一个决心抵抗苏军侵略的德国人在拿起武器之前或许都活思量,而渺小的人类对历史发展轨迹难有准确的判断,林恩的优势则在于他对旧历史时空的了解。从历史趋势来看,用不了几年各军事强国就将一一迈入核门槛,核制衡的时代意味着从军事上击败宿敌机会很小,但红色帝国最终垮于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拙劣的侵略政策以及各种内耗,意味着阵营与阵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撞已经不再以战场上的面对面拼杀作为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