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页

蓝碧儿见梁薪没有搭话,她也没多想什么,笑了笑道:“梁公子明天早上还要赶路,碧儿就不打扰了。公子早些休息吧。”

“嗯。好。”梁薪挥手与蓝碧儿告别,蓝碧儿转身走出两步后又回头对梁薪说道:“梁公子,唐时有一首曲子就叫《金缕衣》,碧儿很喜欢。”

说完,蓝碧儿就走了。留下梁薪一人在那里苦笑,金缕衣梁薪也知道,原文就是:“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又是一个表白。

梁薪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金缕衣折叠好,然后抱着衣服转身走进房间。一边走梁薪一边摇头叹息:“唉……长得太帅了,也是一种烦恼啊。”

第二十三章 太子监国,惹下大祸

次日早晨。赵佶、梁薪一行人在蓝府用过早餐后便启程回京,而就在此时一封从汴京传来的飞鹰传书通过杭州的西厂情报点送到了梁薪手中。梁薪看过飞鹰传书后顿时惊住了,立刻将飞鹰传书教给了赵佶。赵佶看完飞鹰传书,立刻决定马上启程,快马加鞭地赶回汴京。

将时间倒回七天。那时候赵桓刚刚开始实行监国之权,在杨戬的引导下,赵桓先入住了东宫暖阁,然后便坐上垂拱殿开了第一次朝会。

朝会这玩意已经有很久没有召开过了,赵佶一门心思扑在玩乐上,即便有什么大事也只是找几个朝廷大佬商议,四品以下的官员平时都很少能见到赵佶。

赵桓打起十二分精神端坐在朝堂之上,虽然没敢坐那龙椅,但他所坐的金椅与那龙椅只有一步之遥。听闻群臣高呼太子千岁,赵桓第一次感受到了权力的美妙。

第一天。一切都很和谐,文武百官并没有提出什么尖锐的奏章,上奏的几件事赵桓也主持着听取百官意见,最后下了决议。所下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挺满意,大家都赞扬太子英明。

第二天。一切也很和谐,英国公林英虽然提出了一些贪腐之案,但赵桓也一一给了答复。这让英国公很满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说太子英明,这让赵桓自己都有些飘飘然了。

再到第三天的时候。赵桓甚至主动提出了一个问题,说的是山东大旱,也许跟水利不便有关。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赵桓提议是否支出银两在山东兴修水利。这一提议得到了所有朝臣的一致支持,于是当时就决议由户部司支银子,前去山东修“太子渠”。

想到自己一个念头就可以立刻变成现实,赵桓兴奋不已。当日朝会散去之后,英国公林英带着不少朝中大臣求见赵桓,赵桓知道这些都是未来能扶他登上皇位的助力,于是热情的接见了他们。

与赵桓谈话间,赵桓极尽表现的十分谦虚有礼,这让林英等老臣十分欣赏。从东宫离开过后,林英等人便一起在汴京一品楼举行了一场秘密聚会,聚会中林英等人商议过后决定成立太子党以后全力支持赵桓登基。

第四天。一直没有开口的蔡京说话了,他递上奏章上奏西北边军催要军费,战士们过冬的棉衣、粮草都捉襟见肘。这一切蔡京都上报给了赵桓,等待赵桓决断。

赵桓接到这个奏章顿时傻眼了,西北军费居然高达三百多万两。他叫户部司司长出列商议,户部司立刻表示手中只有八十多万贯,并且日前已经拨了五十多万贯出去修建山东太子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