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几乎是一边倒的,太平军手里的刀枪,被湘楚二军苏浙民团架住了,无力威胁没了作用,剩下的就是百姓们,自己做出抉择,是跟着太平军,还是跟着世世代代养活他们的土地,这样的抉择应该是不太难的。
与大清各地的忙乱不同,如今太平天国所辖的土地,却进入了慌乱之中,信仰若是在衣食富足的条件下,或许是个信仰,可一旦信仰成为衣食富足的绊脚石,那带来的后果也是恐怖的。
自咸丰元年开始起事的太平军,也面临着自起事之初最大的难关,那就是大批外围人马的叛逃,长达六年时间拜上帝教,无疑是有一批虔诚信徒的,但大多数人加入太平军的目的,还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吃饱饭。
当信仰与土地争斗的时候,有些人才会发现,信仰的威力,并不如想象之中那么的巨大,外面可以吃饱饭,已经成了天京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流言,至少六十万人口的天京城,有多大的补给负担,最清楚的不外乎东王杨秀清了。
吃不饱饿不死,就是天京太平天国民众的现状,有了更好的生路,天京动摇了!
第七百七十六章 第一条铁路
天京的动摇,对杨猛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动摇还不足够,杨猛要的是天京变乱,而变乱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候等待乱子发酵是最好的应对办法,强行加速或是遏制,都会带来反效果的。
太平天国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囊括了数百万人口,几十万大军的国家,他有一个尚算正规的行政体系,像对付捻军一样,让太平天国一夜之间崩溃也是不可能的,让这个所谓的太平天国,从信仰到体系一点点的崩塌,才是彻底解决拜上帝教的办法。
内部崩塌,也就意味着拜上帝教的崩塌,这个等待对杨猛来说也是必要的,儒教对抗洋教,在短促交锋之中,确实不占优势,世道的艰难让百姓的心中困苦,洋教稍加些手段,就可以聚拢许多百姓的。
让太平天国成为洋教在大清最大的败笔,让拜上帝教的信徒,以凄惨的结局收场,就是杨猛对洋教传播的一记杀手锏,交流是必须的,有了拜上帝教的前车之鉴,洋教想要进入这个交流的层面也就变得不可能了。
洋教的教义如何,杨猛是不去管的,哪怕他再正确再优越,涉足到了文化侵略的层面,无论他是好是坏,都是要禁绝的,更何况欧美各国把洋教当成了直接的战争武器,仅收集情报这一条,就足够杨猛下决心禁洋教了。
待太平天国事了,杨猛会把拜上帝教定为邪教,传播邪教者死!与拜上帝教渊源颇深的洋教,自然也在邪教之中,太平天国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本该是悠闲的冬日,京师这边却是大相径庭,远远看去京师热闹非凡,到了近前,才知道京师百姓和京郊民团的苦与累。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方的京师,更是冷得出奇,说是滴水成冰也不为过的,但就是这寒冷,却帮了京师百姓和四大民团的大忙,滴水成冰的天气之中,一道道人工冰河成了最快最好最省力的运输通道。
动辄成吨的巨石,从采石场到京师,往日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的时间,但在冰道之上行走,从戒台寺采石场到京师,万斤的巨石一天一夜就能运抵,滴水成冰的天气,无疑为杨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将近一个月的忙乱,肃顺那场屠杀的影响,被忙乱压住了,东三省的肃贪,让那边的旗人无暇他顾,如今东三省的肃贪也已经变了味道,那边肃贪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转移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