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英吉利的邀约,早有准备的暹罗王,也慨然应诺,十万暹罗大军带着粮草,三天的时间,就在毛淡棉集结了。
战争之中的学习,互为对手的双方是最好的师徒,缅甸和暹罗之间更是如此,暹罗大军携带的粮草,只有区区半个月的,这对于现在的战争规模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上一次缅泰战争,缅军实打实的教了暹罗人一把,打仗是不需要补给的,只要有敌人就好,遇到了敌人,补给的问题,就解决了。
暹罗王摆出的架势,大出英军将领的预料,本以为暹罗能派个两三万人,就不错了,没想到竟是十万大军。
米实塔的战况堪忧,对英军来说,暹罗友军的数量自然是越多越好,虽说暹罗军队,用的大多是冷兵器,但这对英军来说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英军在缅甸的阵地上撕开了口子,近战的时候用枪还是用刀,区别不是很大。
陪着十万友军,驻扎在莫塔玛的英军欢欢喜喜的上路了,有了绝对数量的军队,阵地战,就变得很鸡肋了,任何缅军的阵地,都挡不住十万暹罗大军的冲击。
破阵、屠杀,身为前锋的暹罗大军所过之处,唯有遍地的尸骸。对此英军上下,也没做出多大的反应,英帕尔的事情,虽说印度总督那边封锁了消息,但屠城之事,还是在印度兵中,传的沸沸扬扬,因此暹罗军队大肆屠杀投降的缅军,并没有遭到友军的制止。
对于这方面的情报,也是缅甸上下极为关注的,杨猛的人更是如此,暹罗军队只是在前线屠杀了几千降卒,暹罗大军要灭掉整个缅甸的消息,就在上缅甸传的沸沸扬扬。
走漏这样的消息,对缅王来说也是件好事儿,暹罗屠杀降卒的消息走漏之后,缅王也做起了表面的推手,一张张告示贴遍了上缅甸,一场殖民战争,直接就变成了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有了乔孤乃的提示,缅王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继续往曼德勒迁移人口,而一部分缅军主力,也开是向曼德勒附近转移。
虽然军民都在后撤,但缅王并没有放弃米实塔防线的意思,十万青壮又被补充到了米实塔防线,这个底气是英帕尔的那三万缅军传递给缅王的,英帕尔的英军不堪一击,这就是那三万缅军,给缅王的答案。
而且面对咄咄逼人的暹罗,缅王也需要时间来做完坚壁清野这件事,上次的暹罗大军,就是败在了补给线上,这次缅甸的军方高层,决定再给暹罗来上这么一下,在原地将暹罗放倒两遍。
面对缅军的阵地防御,英军也在想着解决的办法,这个法子,依旧是缅军给提供的,几十门火炮齐射的威力不同凡响,用火炮推进,也成了英军的一个策略。
但是英军的火炮配比很少,三万军队只有几十门十二磅以下的野战炮,这与缅军的近百门大小火炮相比,就差的有些远了。
英军也不可能像缅军那样,拆了舰炮来打阵地战,有了印度这个后援基地,面对缅军的近百门火炮,英军表现的也很镇定。
勃生一线的英军,停止了动作,但暹罗大军,却打得酣畅淋漓,十天时间推进到勃固,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