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灰溜溜遁走的韦驼子,徐子渭趁老韦还没走出去,淡淡的说了这么一句。
“徐先生,这不是坑成都将军吗?就他那手下,三千人也打不过这六百人呐!”
赶上了话头,韦驼子立马就在门口站定,回了这么一句。
“这主意不错,吃亏是福啊!既然琦善那老东西对咱们这边的动作不满,就让他麾下的成都将军,用这六百人建功立业吧!”
杨猛一直在算计着四川的绿营和成都将军,这次朵康的六百精骑,倒是个不错的诱饵,这对坐拥几万八旗兵的成都将军,应该是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嗯!我这就去办!”
徐子渭去办事了,杨猛也在揣测着成都将军的反应,若是二三十年之前,成都将军下辖的那几千八旗兵还是很有战斗力的,镇压川藏,他们那个时候也有这能力。
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乱,嘉庆、道光年间的张格尔的叛乱,为川藏留下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八旗精兵,但时过境迁,二三十年的时间,成都将军麾下,从几千人扩张到两万多人,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吃饷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乾嘉两帝,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成都将军的战斗力,还是要检验检验的,不然川藏的腹心之地,有这么一支八旗兵存在,对杨家也是个威胁。
自朵康的康巴精骑出发,他们的行藏就一直在影子部队的监控之中,至于成都将军那边,想来这六百人他们还是有心吃下的。
川西戡乱的军饷,算是在自己的手里握着,与川督琦善没有多大的关系,不吃下这六百精骑,成都将军就没有要钱的资格,为了大把大把的军饷,成都将军怎么也得动一动。
杨猛说的吃亏是福,也不无道理,借着先辈的军功,八旗子弟嚣张异常,在朵康手里吃一次血亏,总能打一打他们的嚣张气焰,安安分分做人,将来才不会被屠杀。
接了杨猛请成都将军出兵的公文,琦善那边也有些动摇了,川西让人忌惮的势力,大多在川西北,大凉山就是一个,前些日子杨猛的战报,已经平了大凉山,这个大患一去,仅剩的朵康也就不那么恐怖了,六百人的马队,总督府这边还是能够轻松应付的,看来这是杨猛的示好之举啊!
找来成都将军一商议,成都将军也是跃跃欲试,不是为了平乱,而是为了从杨猛手里分润军饷,朝廷越过成都将军,让一个无名小卒担当大任,这在成都将军看来,也是种轻视与侮辱,自家人不用,反用外人,朝廷的那帮大臣看来也是胳膊肘往外拐的货色。
一个副都统,三千八旗兵,就是川督琦善与成都将军给杨猛的答复,接了川督出兵的消息,杨猛也没做什么多余的动作,让那六百康巴精骑得到八旗兵的情报,显然就不是在检验成都将军的战力了。
“韦驼子,安排一千骑兵,咱们也去栗子坪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