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这些我都愿意。我发誓跟着你走到底。但是,眼下咱们怎么办?明远他们先进北京,究竟干什么?接应咱们吗?以我看,联军是一定会打北京的,咱们这几个人,能守住北京?”
“当然守不住。这是躲不过的劫难。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堂堂中国,国都竟然被人家打开两次,真是让人难过到死!时俊,我们到北京,不是为满清朝廷守城的,是去抢钱!你知道的,国家很穷,达官贵人们却富得流油。那些财富,我们不抢,八国联军也一定要抢!你这个参谋长啊,脑子里的经济观念太弱了,这方面可比不上老宋。纵观历史,没有军队,就没有真正的权力。但没有钱,咱们蒙山军就不能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没有政治地位,即使有钱,也守不住,没地方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我知道不仅是冯仑,其他的人也有怨气,将来,他们会理解的。现在我们做出的牺牲,是为蒙山军崛起必须付出的代价。”
“抢钱?抢谁?”宁时俊睁大了眼睛。
“谁有钱就抢谁!过不了几天,北京就大乱啦。与其让侵略军毫不费力地抢走那些金银财宝,还不如我们替天行道。老天作证,我们可不是为了自己。”
当晚,蒙山军主力在龙谦的率领下一声不响地离开了韩家塔。
随着蒙山军的主动撤离,遭遇重大损失的英日联军终于扫清了前进的道路。但这支部队似乎失去了前进的勇气,停在韩家塔一线不动了。
第十五节 北京(五)
蒙山军在西沽一带的顽强防御并不能改变大局。七月下旬,随着联军援兵的陆续抵达,联军在天津一线的兵力突破了三万人,以俄、日、德三国军队实力最强,联军选出了自己的指挥机构,以德国将领瓦德西为总司令。
联军开始北进,开始攻打北仓。联军打前锋的还是日军,部队是从广岛紧急调来的第五师团主力,司令官为山口素臣少将。清军在北仓防线的兵力不比日军少,但决死的战意就不如日军了。清军前线指挥官叫周鼎臣,参加过甲午之战。日军悍不畏死的冲锋让他想起了甲午的情景,东洋兵打仗似乎除了死亡就是胜利,绝没有被俘和投降。
清军在北仓的防御应当算是顽强的,地形对于守军也算有利。日军除了决死冲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在突破清军第一道阻击线后,日军被钉在了第二道阻击线前,寸步难进。但清军指挥上存在很大问题,那就是忽略纵深的防御。当日军绕行数里饶过清军两翼从防线背后发起攻击时,清军的防线便崩溃了。不到一天,日军占领了北仓,打开了继续北进的通道。
从北仓往北十八公里便是杨村。杨村是个繁华的商业大集镇,北京至天津的铁路以及大运河穿行镇中,联军如使用京津铁道或者水路,杨村都是必经之地。
因为其重要,自然成了清军防御的要点。清军在杨村的防御工事比北仓强的多,以火车站为轴心,跨运河修筑了正面长达十华里的高墙。而杨村防御线的正面,是极开阔的平地,为了扫清射界,清军将防御线正面两华里的庄稼全部砍光了。
守卫杨村的是宋庆部,兵力超过了万人。装备了相当不错的武器,比起联军来不遑多让。不仅如此,陆续抵达京畿的各地勤王军正在向杨村集结:湖北张春发部十个营,江西陈泽霖部十个营,以及来自山东登州夏辛酉部六个营——不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而是山东绿营兵,已经进抵京畿。这些部队在他们新任司令官李秉衡的统率下正在赶往战场。
这就是说,清军是有后援兵力的。
从战略上说,清军从北仓撤退,战略上不能说是个错误。处于战略守势的一方,在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后主动撤退,以空间换时间其实是正确的打法。必经清军是本土作战,给养后勤比利于速战的多国联军要方便的多。而且,杨村的地形,工事都优于北仓,既拉长了联军的补给线,又占据有利于防御的阵地,不是很好的选择吗?
但杨村之战成了闹剧。主攻部队是刚到天津的美军第十四步兵团,兵力约2000人,俄军和英军为其提供炮火支援。当美军开始冲击,清军炮兵开炮压制美军部队,联军炮兵以更猛烈的火力进行反压制,清军阻击线莫名其妙地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战斗尚未正在展开,两军步兵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战斗伤亡,清军便开始出现逃兵,从单个的现象到成批。当美军尝试从侧翼迂回,清军的逃跑便难以遏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