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引人不安的就是最后一条关于太子的处罚,而且,这个处罚一公布出来,长孙无忌是出奇的没有任何的动静,不要说反对,就是连上表请求对太子减轻责罚都没做,长孙无忌没动,太子一党的其他人就跟着也不动。
长孙无忌不是不想动,但是他也清楚,太子的所作所为,恐怕是真的触碰到了王况的底线了,以前王况没能力,所以隐忍了,现在有了机会,又恰人到了长安,怎会不想着扳回一局?如今可以说是人赃俱获,张大将于祁中给供了出来,说是于祁中的授意,先在东市小打小闹一番,若是有成效,没人注意到的话,等到大家都熟视无睹了,则开始对东西两市的其他人下手,最后的目标则是那些大商户。
于祁中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太子揽钱,本来这还没什么,最多太子只得个交人不慎罢了,但于祁中绝对是个欺软怕硬的夯货,王县令只联合了个大理寺一问话,于祁中就一五一十的全交代了,还有人证和太子给他的密信为证,说是太子指使;到了最后,于祁中为了立功,竟然也把当初投毒是受太子指使的往事给招了出来,说是太子以为王况投向了魏王李泰,心中嫉恨,这才投的毒,倒没想毒死人,就是想打击一下富来客栈的生意。这样一来结果就牵扯到了太子,长孙无忌再是有权势,再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重,那也是莫能奈何。
结局和王况所料差不多,但有一点倒是出乎了王况的意料,于广兆和投毒案及东市案并没有直接的牵连,他所穿的靴子是于祁中给的,说是为孝顺阿爹请人定制的,还是一做就十几双,难怪于广兆对靴子不是那么爱惜,十几双在手,怎么穿也是穿不完的啊。唐时的靴子结实程度可不是后世那些只能最多穿个两三年的鞋所能比的,一般的皮制靴子,只要不是常干活的,只是穿着走走路的,穿上个十年八年的人多的是,概因这时候的靴子,全是手工用麻线绳一点一点的缝制出来,而不像后世用的胶水为多的缘故。
于祁中的靴子哪来的?太子的,原来是于家正好有那么一房远亲是做鞋帽生意的,于祁中投靠太子后,替太子揽了一笔替东宫的管事啊等人定制靴子的生意,那门远亲为感谢于祁中而私底下送了些银钱,而于祁中呢,听说怕有做不好的而多做了许多靴子后,要去的,端的绝对是个雁过拔毛的角色,而最后要支使张大行事的时候,他又舍不得给钱,就拿了靴子来充数。
听到这个桥段,王况是好笑又好气,你说于家什么不贪,偏要贪人家的几双靴子?你贪点钱多好?这样一来不就不好找证据了么?难怪说吝啬之人,若是去买牛马的时候,连牛马粪也是要拉走的,就因为可以当肥料!
不过王况也知道,李老二肯定就察觉到了投毒案和太子有关,但因为长孙无忌将线索掐断了,而自己又没再追究深查下去,所以呢,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的过了,没想到当日进宫,自己无意被李老二套了那么一句话去,李老二应该是知道自己已经查到幕后的真凶了,所以,这是在给自己一个交代,这也是李老二,若要是其他君王,估计还会装傻充愣的。
只是,当日那封信,那封同时投给自己和李业嗣的信,又是何人所为?
第三百八十一章 东瀛捷报
那封信上,只有寥寥的四个字,但却是那样的触目惊心,虽然看到信的当日就被王况烧了,但时隔这么多年,王况依旧能记得信是什么纸写的,信封又是什么样的,字体是什么的等等,王况相信,只要再让他看到那个字体,他绝对能确认下来。
但是,他也只在收到信后查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为何?那信上的纸是出自河洛一带倒是能确认下来,但却是普通的很,随便哪家纸笔店都能买到,并不是那些个世家豪门定制的纸张,信封也是如此,这个时代又没什么高科技手段可以从墨上查出来一点蛛丝马迹,即便有这样的手段,王况也是不会,侦探学,可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也是属于禁忌的学问,不是那一行的,摸都别想摸一下。
那四个字王况不会不记得,“邢侯之姨”,这句话出自于《诗。卫风。硕人》,在刑候之姨的前一句就是:“东宫之妹”。当初刚收到那封信的时候,王况的书桌上恰好摊了这本书,恰好就在这一篇上,或许就是天意,如果让王况只看那四个字,是绝对猜测不到的,当年那个喜欢文言文的老头,从来没有教过这一篇,就是教了,王况也记不住。而有了那一篇,王况就是再傻也知道其意所指了。会这么的巧合,王况都有点诧异,那书是王冼读的,王况翻都没去翻过,他摆几册书,无非就是充充门面罢了。
而王冼之所以会去看那本书,正是柳老夫子交代的,说是第二天要考较于他,不然的话,王况怎么会在后来对柳老夫子那么的提携,在王况看来,柳老夫子是无意中帮自己一个大忙,也算是一员福将了,而且后来的许多事情也证明了,柳老夫子真的是员福将,有他出马,一个顶俩,当然顶的是普通人的俩,和黄大比,还是没得比的。
这些年,王况并没有刻意的去寻找写信之人,此人既然要如此的神秘,不外就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当时情况不乐观,他不想暴露了自己,想等到事情解决了之后再出面;另一种就是他是个真正的不图报答的,不想王况因为这个而对自己感恩戴德。
如果是前者,那么等到太子被贬,自然就会自己找上门来,或者说放出风声来;而如果是后者,既然如此的做,王况就是要找,也是非常的艰难。因此上,当王况想通了这一层后,就不在费神了,他要考虑的事情多着呢,再加一样,还不得累死?人生在世,还是享受为先要紧。
虽然说那长安王县令在这事情上其实没起到多大的真正作用,当李老二套出自己那句话之后,王况就知道太子没跑了,即便现在不惩戒,那么也已经开始在李老二的心中失去了作用,这比起真实的历史来说,起码提前了一两年,而王县令抓住张大不放,不过就是给揭盖子增加了一点点的力量而已,有他没他,太子的命运没什么差别。但好歹,要没有张大的事情做引子,李世民恐怕还下不了决心,长孙无忌可能还会帮着遮掩一二的。所以,王况让人给王县令送去了一块建林酒楼的铜牌,这让王县令大是欢喜,太原王家,还从来没人得到过铜牌的,只有那个并不是正房出生的王霖泊得了块可以打七折的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