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家是不能回了,他要回了家,阿娘和刚过门的新妇都不能活,他要是没回家,那么阿娘和新妇还有一线生机,咬了咬牙,于三用身上仅存的一吊钱,雇了一辆车马行的车,出了长安。
魏小五已经很尽力了,他甚至让手下的人放下了其他情报的收集,几乎集中了大半的人全投到打听关于石像和能发声的怪东西上去。
但是,魏小五的队伍才组建起来多长时间,怎么能和李胖子那苦心经营了许多年的力量相比?因此这几个月里,魏小五连一丁点的消息都没打探出来,而他的车马行,这几个月里,已经把触角都伸到了江淮一带,依旧是没有任何的消息。
这一日,黄大押送了田黄来长安,在交接田黄给魏小五的时候,他也接过了魏小五整理出来的这段时间的情报,粗粗的翻看着,突然,他在一张纸条上停了下来,闭着眼想了想,道:“去查,分出一部分人查下此人。”
魏小五接过字条一看,原来是记载着五日之前,有个精壮的汉子雇了辆马车出长安,这本来是件小事,无所谓报不报的,但这些年来,魏小五的手西养成了习惯,那怕是某条街上两只野狗在交配也会报了上来。
但黄大不同,首先他知道石像,知道石像必须风吹才能发声,而且也知道石像的精妙之处,一个精壮的汉子,竟然要雇马车,这只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他病了或没了力气,连走路都不动了,另一种就是,他不想让人知道他出了长安。
后一个可能没什么,但第一个可能则有可能是脱力了,什么情况能脱力?黄大是深有体会的,当初石像雕好的时候,他也脱力过,是用扇子扇石像脱力的,正是因为他自己有过扇石像的体会,所以就想到了这一点上来,要是换了王冼或者其他人,没有黄大这样的经历,未必能想到这一层。
黄大在王况心中的地位,魏小五是知道的,而且,黄大虽然并不直接管着他们,但是王况可是说过,黄大郎的命令,就是他的命令。因此一声令下,还在长安的人手就出动了,自然这个出动,在长安一个波澜也没引起,在外人看来,不过就是那么一两辆的马车出了长安,不过就是那么一两个铃医骑了个毛驴晃悠悠的出了长安,不过就是有那么一两个行商形色匆匆的催促着自己的车队趁天没黑赶到三十里铺,今天多走三十里,明天多走三十里,就能早一天到家而已。
王冼进宫了,这是王冼第一次进宫,不是李治邀他进宫的,是小六子说,武才人听闻有个建安小才子在长安,想见识见识,央了皇帝把王冼召进宫来的。
王冼的才学如何,李世民是心知肚明,那些在长安传唱的几曲时令小调,在李世民和几个大佬看来,不过如此。但奈何王冼是王况的弟弟,即便是知道王冼才学只属于中流,几个大佬也是要假模假式的赞扬上一句两句的,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的,王况的名声越发的大了起来,当然和真正的才子没得比。
只是因了王冼到了长安后,成天脸上都是笑眯眯的,丝毫没有一点点因为自己的二哥是富国县伯和几个国公的喜欢而表现出傲气来,哪怕是街上一个乞丐被他无意中撞了一下,他也会陪着笑脸的跟人道歉。
到了长安后,王冼谁也没得罪过,即便是有人不服于王冼的名气而寻上门来挑衅,王冼都是笑脸相迎,碰到真比自己才学高的,也老老实实的说自己不如人家,他这笑脸反而让寻上门来的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王冼又对才学比他高的人是真心赞扬,自然时间长了,也没人再来上门寻事,又有几个国公罩着,还有个星君下凡的哥哥如今风头正盛,大家也都抱着多个朋友多条路子的想法,有意无意的捧着王冼。
于是王冼的头衔,除了一个建安小才子外,又多了好几个头衔,比如平易近人了,胜不骄败不馁了等等,几乎都是好话,当然也是有那么一两个人心底里暗骂王冼装模作样的,但这是极少数,掀不起大浪来。
王冼才学不怎么样,字写得倒是有模有样,诸遂良从王冼这得了块田黄后,心知自己是误会了王况了,又平白的欠了王冼一个人情,竟然也会偶尔的邀请王冼去他家,和他的儿子一起探讨问题,自己也借了教授儿子写字的机会,指点了下王冼,使得王冼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对写字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欠缺的,只是个时间锻炼问题了。
因此,这段时间里,若要是在来长安准备参加今年常举的学子中,问起谁的才学最高,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起王冼,那几乎是个个挑起大拇指,赞道是个人才。至于是哪方面的人才,大家也都心照不宣的不说,这人才,也是分多种的,才学高是个人才,八面玲珑也是个人才,会察言观色同样是个人才。大家都知道,王冼从此一飞冲天是不可避免的了,既然如此,承认他是个人才又有什么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