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的官制,除了一个箩卜一个坑的正式官职对应的品级外,还有散官,勋职和爵位这三种,三种可以独立的同时封赏,也可以只封一种,比如说王况的奉议郎是散官,仪同府司则是勋职。
而长孙无忌的尚书仆射,是官职,而仪同三司,则是散官职,齐国公则是爵位。但是散官和勋职这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侯一个散官职也同是勋职。同时,勋职和爵位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说开国公是爵,国公则是勋。但在正式的爵上,则和散官有明显的界限,低级的爵是和散官相通的,高的就是泾渭分明了,爵是爵,散官是散官。
这么说比较乱,简单理解就是,在低阶上,三者是互有交集,但在高阶上,则是相互独立。这个分界线,就是从从五品上开始。
勋职,不是谁都可以得的,必须有大功劳才行,比如说王况的仪同府司,也就是说享受刺史的待遇,就是因为他的功劳才有的。
而散官,则不管功劳,只管名声,一个文人,如果他在朝野中的名望够大,那么哪怕没有功劳,也有资格封散官。
如果是只封散官,那么就只是散官,如果是一下封两个号,则品级低的算散官位,品级高的算勋职,就如同王况,以前的宣德郎品级低,是散官,又有个仪同府司,几乎是等同于从五品上,这个算勋职。算一个人的品级是不计勋职的。
至于封爵,这比较轻松,看皇帝的喜好,喜欢给谁就给谁,算是半个皇家私事,封一个人的爵,那就是告诉天下人,这人,被皇家视为自己的家人了。通常不会有官员反对给某人封爵,皇帝的家务事,轮得到你指手画脚么?
再加上,李世民知道王况也是到处的送那石头,那些官员得了好处,拿人手软,那么给王况封爵就更没人跳出来反对,再说了,王二郎可是献上了亩产翻番的法子,这么大的功劳在,封个把爵,算什么?嗯,这事得抓紧办,不然等晚了,王二郎这个败家子把石头都送光光了,那就没戏了。
于是主意大定,转身叫了声:“小六子!”
“喏!”小六子正自惴惴不安,猛然一听到皇帝叫唤,赶紧的垂手应了声,心道:诸天神佛,保佑姑丈平安。
“朕给你半年的假,你马上收拾东西,去建安看望你的姑丈,嗯,就说,就说……”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觉得有些不好启齿了,堂堂一个皇帝,竟然和子民商量着换东西,还要用商量的口气?不过想到那每天从建安源源不断的飞到各官员口袋里的石头,一咬牙,“就说,若是朕要他那祖地,封他个开国县子,可乐意?”
看着傻呆呆站着没反应过来的小六子,李世民狠了狠心,又道:“若此事办成,朕许你个太监。”太监一词,在唐时并不是指一类人,而是指的有品有级的宦官,若是没品没级的,则是叫黄门或者叫内侍、寺人。
正式意义上的爵分九等,一曰王,食邑一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至于说程处亮尉迟保玮等人封的爵,却不能算是真正的爵,而是只能算不入流的爵,和散官的待遇差不多。就比如同是官员,有入流的,也有不入流的,封尉的爵,就是不入流的爵。
开国县子,正五品上,食扈五百户,别看没有实权,可不管放到哪里,即便是上州刺史面前,也是不用行礼的,小六子一下被雷到真正的呆了,浑浑噩噩的还没消化完,李世民又抛出了许他一个太监的承诺,这下真正是呆了,傻了,傻呼呼的忘了眼前的人可是皇帝,开口就问:“此话当真?”
“当真!”
“可县子才正五品上……”小六子嘟囔着,似乎不太满意。也是哦,仪同府司就已经是从五品上了,以姑丈这升官的速度,怕是不用三五年,也能轻松的超越了,那块地可是好地,小六子又不是不知道,如今长安传得沸沸扬扬的好印石,就是那块地里出来的,他自己的袍袖里,就笼了一块呢,虽然个头没有皇帝得的大,但却是好看许多,还是半透明的,嗯,像是皮冻一般的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