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呢,某说还不成么?”路人乙在桌下的脚被路人甲狠狠的踢了下,疼得他咧了下嘴,也会意了过来,这想要长期靠消息混饭吃,那还得钝刀慢割肉才对,一点一点的吃,要是刀太快了,一刀割下了太多,被人嫌恶了,以后怕是在建安都没人搭理了。
“是这样的,某还听说,唐兴的那座南山还是神山,神山这二字,还是从小东家口里说出来的,据慎家人说是小东家的师父以前修行的所在,如今慎家已经联合了几家人,在那山上修了个小庙,庙门口有一株千年的花梨,说是灵验得很呐,大家想想,慎家为什么短短两三年就成了唐兴首富,而且在建州也是排得上号的?还不是敬着小东家,傍着一座神山?”
南山离慎家隔了二百来里路,这路人甲也真能将他们扯上关系,而且,明明是慎家发家在前,发现千年花梨在后,可被他这么一说,旁人就以为慎家真的是因为有了花梨这才发家的,再想想,慎家以前给小东家送了几次的花梨过来,要是家里没有那么多,怎么能送来?
于是一切就顺理成章的串到了一块,就更家坚定了大家去找花梨的决心了。
“等等,还有,某今天大放送了,还有个消息,也是关于南山的。”路人甲一见大家又要跑,刚被遏跃跟挤兑一下后,旁人看自己的眼神都有些不善了起来,一咬牙,得,今天大放血了,干脆都说了罢,免得被人戳了脊梁骨,再说,这消息就是自己不说,再过得个几天,从唐兴那传了过来,就不值得几个钱了,还不如现在卖个好。
“南山上有个洞府,据说就是小东家的师父修行所在,洞内有石床,石凳等物,已经多年没人住了,竟然是一尘不染的,更神奇的是,前段时间小东家上山去,在洞门口安了一尊和尚像,那和尚是个大肚皮的,也是笑眯眯的,和小东家平日里的笑是一样的,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路人甲一口气说了这许多话,觉得有点口渴了,就伸手往桌上一抄,抄到的却不是酒,却是一瓯温热,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客人给自己递了一杯茶来。
再看看众人眼神,对自己的态度似乎缓和了许多,心道:好险,得亏赶快的说了,不然的话,后果果然是很严重滴。
“那神像一安放上去,就有那梵唱声从神像嘴从传了出来,延绵不绝,但凡是听过的人,无不心平气和的。”路人乙乘着路人甲喝茶的间隙,补充道,这好处也不能让路人甲一人得呀。
“啊?!竟然这么神奇?得,那个刘三郎啊,明日干脆,咱们合伙包辆马车,雇俩向导,去山上拜拜?”
“着啊,某正有此意呢,某这就回去准备准备。”被人称为刘三郎的,连连点头。
“别啊,你们要注意了,小东家说了,那山洞,不希望有人去打搅,大家要拜啊,隔远些,莫要打搅了小东家的师父。”路人甲一听大家要拜,连忙补充,这要是把人都招了去,小东家不高兴了,自己以后可就没了混吃的来源。
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花烹食
王况并不介意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什么正人君子之类的话在王况看来都是扯淡,正人君子是肯定有的,但由古自今能得几个?大多所谓的正人君子,不过都是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是男娼女盗的欺世盗名之辈。
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人,所以,自己用些小手段来隐藏自己的目的,又不是去图谋害人,反正这世上已经不少神仙了,再多那么一个两个的,且又提前出现那么一个两个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南山(民国之前,南山一带其实是属于建瓯,也就是建安县管的,现在如果在石陂,水北一带说闽北话的乡镇去偏僻点的农村找,还能在凉亭的梁上看到“某年某月,建瓯县某乡立”之类的话,因了让大家和现在浦城所辖地域对应起来,本文中南上属唐兴管)是神山,南山上有个洞府是王况的“师父”曾经修行的所在的消息,很快的就从建州流传开来,并慢慢向外扩散,一时间,前往南山礼拜的人络绎不绝,把从蒋溪口进去的原本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硬是给踩成了笔直的大路。
原来在那路口,曾经给王况带路去找灰岗岩,并第一个卖了金桔给王况的那个猎户,干脆不去上山打猎了,就在路口开了个小酒肆,直接起了个名叫南山居。除了跟往来的客人说自己当初怎么带了小东家去找石头,小东家怎么在南山下感慨之外,也偶尔给来往的客人带带路,日子过得比以前打猎是舒坦得多了。再加上四邻八乡的若是打得了野味,也都会送到这里来,所以生意倒是很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