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水这一基本恒定的物质,确定出千克等重量单位。
其主要难点,在于治吏!
扶苏记得,他参观后世博物馆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相同年代出图的度量衡工具,但它们之间的单位并不恒定。
归其原因,就是国家基层的吏员亦或是中央朝廷在捣鬼!
通过制作远比实际标定更大的量具,就可以在收粮食赋税之时,多搜刮些民脂民膏。
至于多收的,扶苏觉得应该是到不了皇帝手里。
不过这些小手段到了明清之后就基本没有了,这倒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哀民生之多艰。
而是发明了更加高效的盘剥手段。
淋尖踢斛!
火耗归私!
扶苏觉得新度量衡不急着向全国推广,可以再等等。
毕竟道家常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大泽乡起义为什么能席卷山东六国,就是因为秦国在统一之后,除了当地的郡县长官之外,其他的官僚依然沿用了六国遗留的旧吏。
扶苏在翻看了存档的上计文献之后,发现后世里常说的统一度量衡,也只停留在了官方的诏书上。
山东六国的大多数地方,依然沿用着六国固有的度量衡!
也因此而引发的赋税问题,让本就不平静的山东六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比如后世里文献中常说的,‘田租口赋盐铁之税二十倍与古’,‘泰半之赋’……
这一切在山东六国故地都是真实存在的!
归其原因,还是度量衡的混乱造成的。
比如扶苏看到的上计档案中,咸阳以北的云阳县有一农户,交的租税为九十七石六斗粟米。
因为中下田都有,所以平均下来每亩田向朝廷交了一石半的粟米。
而当年魏国的李悝有过调查,五口之家种百亩田,每亩的产量正巧是一石半!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样计算的话,云阳县的农户去年什么也没有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