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种疑问,鲁肃抵达了雒阳。
由于两人赶路速度不快,他们抵达雒阳时已经是九月十二,大汉第二次科举考试的会试前日便已举行,有超过两万名来自大汉各地的考生参加了会试。
还好朝廷提前放出话,这次能通过第一轮考试并获得举人资格者将会远超去岁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相应,为了保证参加殿试者都是举人中的精英,在正式殿试之前还将加试一场。
这加试的第二场考试由于只有举人才能参加逐渐被人们口传为举试,它的第一名坊间戏传都叫举元。
可能是这个名字不太好听,到了九月十二,也就是鲁肃、王垕进入雒阳的这一天,尚书台、太常和霸府联合出了一张公告,规范了举试的名字,但称举试第一名为中元,取中间那场考试头名之意。
话说现在雒阳朝廷每月颁发的诏书数量是远超以往,有时一日就会颁发七八道诏书,由此还诞生了一个名为读诏郎新职业,一些识字的流民被朝廷安排在各个城门的布告栏前专门给那些不识字的人诵读布告上的内容。
鲁肃刚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还觉得古怪,什么时候不识字的黔首也需要知晓国家大事了?他心中好奇便凑到了布告栏前,想要听看看这么多人都挤在一起听什么。
一个中年读诏郎正在诵读诏书,几十个人安安静静的听他诵读,一点多余的声音都没有。
鲁肃听了一段,读诏郎朗读的这张布告竟然是雒阳及周边各县近日粮价,他还发现雒阳的粮价要比中原乃至物资丰饶的江东都要便宜一些。
王垕也凑了过来,鲁肃趁机问到:“厚土,为何雒阳的粮价如此之低?”
王垕笑着为他解释道:“朝廷最近重新设立了平准司,如果市场上粮食多,价格低,就用银钱买入粮食,如果粮食少,价格高,就大量抛售粮食。如此一来,粮价便会平衡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中。长此以往,那些粮商、豪族就无法通过囤积粮食谋利,百姓也可养活自己,不用再卖儿卖女,起到一个稳定民心的作用。”
鲁肃出身豪族,知道这个方法的优点,但又忧心道:“可如此一来朝廷就恶了士族啊。再说若是有人在司隶大肆买入粮食运送到中原、河北贩卖赚取差价又当如何?”
王垕嘿嘿一笑:“子敬勿要说笑,你是觉得校室府的密探全是废物,还是觉得大司马的剑不够锋利?再说了,能干出跨越州府倒卖粮食者又会是谁?我还恨不得这些人不长眼自己跳出来呢。”
————
三国小知识:
1、汉承秦制,除了吕后时期大肆收过一段时间商税,玩过所谓的原始市场经济,基本上整个大汉四百年征收的商税都专指市税。反倒是到了汉末,因为连年征战,各地都在收关税,导致关东的物品运到关内往往会溢价数倍。
2、哈哈哈,没想到吧?暗耻又骗了大家。鲁肃是豪族不假,但不代表他是商人出身,为什么每代三国志鲁肃都会有和商业相关的技能啊?
3、平准制度起源于秦朝,汉承秦制,便也保留下来,但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到了汉末,更是礼仪崩坏,平准什么的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