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断策论的都是当朝高官,是郭魏政权屡屡经受住考验的坚强战士,业务水平过硬,他们的评价自然是相对公正且准确的。
可见马谡的才华是很实在的。
而且吧,马谡也的确不是什么纸上谈兵之辈,历任绵竹令、成都令和越嶲郡太守,都做得不错。
尤其是越嶲郡太守,在那种蛮汉杂居的地方做太守,没点镇压叛乱的本事,的确也干不好太守这个职位。
马谡应当也有实战经验,但不是正规战场上的战争经验。
历任中央官职、地方官职,马谡也是得到充分历练的老官僚,领兵作战街亭的时候三十九岁,实在不能说是年轻人,年龄不比王平小。
诸葛亮选他更多的可以类比孙权选择陆逊对付刘备,而不是赵王选择赵括对付白起。
只是诸葛亮万万想不到,他期待的这位“陆逊第二”还就偏偏犯了二,在历史的变局前犯二,输掉了国运,贻笑大方。
不能说马谡能力有问题。
参谋和统帅本来就不是同一个工作岗位,把参谋当统帅用,难免出问题,真的。
好的统帅,必须要有一颗大心脏。
除却这方面的原因,马谡高谈阔论,说的诸葛亮都欣赏不已,觉得他非常对胃口,郭鹏便想起诸葛亮的身上也挂着一个状元的头衔。
前一个状元,后一个状元,这……
是历史的奇妙之处吗?
是这个已经被自己篡改的面目全非的大时代最后的执著吗?
郭鹏不知道。
但是他知道,二百九十一分,看来这个马谡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还很有政治眼光。
接着,郭鹏又问了问眼下的第二名,得知第二名有点意外,居然是曹操的儿子,曹植,二百八十八分。
郭鹏笑了笑,觉得这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