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遗诏

“哈哈哈。”朱高炽轻声大笑着,“这有什么可收回的呢,朕是真的不行了。”

这下群臣都陷入了沉默中。

“显穆,你来执笔吧,朕念,你写,先把遗诏留下,万一朕有昏迷过去该怎么办?”

英国公三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过去数日,皇帝都在昏迷之中,而非仅仅是抱恙!

对外消息自然是为了瞒着汉王,而今日能来到这里听遗诏的,都是最受皇帝信任的大臣,也是朝廷真正的顶梁柱。

李显穆铺好笔墨纸砚,朱高炽盯着头顶的龙纹纱帐,他只觉魂灵仿佛已经上升到了九天之上。

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事和人来,在他这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有四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永乐皇帝,一个是他的母亲徐皇后,一个是他姑父李忠文公李祺,最后一个则是李显穆。

父母不提。

李祺和他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在他的底色上打上了厚厚的烙印,李显穆则身体力行的影响了他。

他本就是仁德为先,在这对父子的影响下,他更加的仁德以及……

相当的摒弃太祖皇帝时期君臣相斗的作风。

殿中只听到皇帝虚弱却平静的声音自病榻上传来——

“汉文帝曾经说,天下天下万物萌生,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万物的自然规则,有什么可特别悲哀的呢!

朕深以为然。

皇帝是这世上最尊贵的人了,天下的人将君王视作父亲,皇帝的葬礼总是显赫而又繁琐,天下的臣民都要为之服孝,朕是很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在朕驾崩后,天下的百姓只需要服孝三日,皇子大臣只需要服孝七日,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朕本就不多的德行,便更要消散了。”

李显穆将皇帝的口语换成适当的优美的言辞,这就是为什么拟旨的臣子,都要文辞优美。

“朕的姑父李忠文公曾经为朕讲解古代的经典,他在讲解孟子时,讲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时,沉默许久,而后只说了不仁。”

皇帝说到这里,殿中又是一阵沉默。

这一段大部分儒生都知道。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很多没文化的人,说都孔子向往周礼,用俑是不尊重祖先,建议恢复殉葬。

但这段话的前后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在礼记中,也明确有记载,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那么什么是刍灵呢?

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

周公对殷商文化的践踏是非常彻底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殉葬被周公彻底的用束草而成的代替,而俑太像人了,距离活人殉葬只有一步之遥,所以孔子一看就直接开骂。

陛下说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