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都得下死手

从5月12日到6月7日,短短的26天时间,帝国远征军方面连续发起了数百次突击,用地面炮火和空中绞杀对奥斯曼人的阵地发动血腥进攻,使其损失惨重。

这26天的第一阶段战役中,大楚帝国远征军通过生拉硬凿,将奥斯曼人的战线硬生生的啃下20余公里的纵深,造成德奥联军高达33万余人的惨重伤亡。

在大楚帝国方面

由于压倒性的地面火力优势和空中优势,占据进攻一方的大楚帝国远征军自身伤亡只有二十多万,八成以上来自于义勇军师。

整个战役期间,大楚帝国所属的猛虎二型坦克就没有出现过。

这种昂贵的陆地兵器,联军总司令楚-郑汇元帅可舍不得用,在这种火炮密集的正面战场上,猛虎二型坦克的作用也不大,损失的几率反而更非常高。

这种亏本的买卖,楚-郑汇元帅坚决不做。

帝国远征军的这些高级将领们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且有着系统的军事理论培训,战争素养相当高,知道伊斯坦布尔战役这种狭窄的地形,不适合坦克进攻。

在长达26天的第一阶段战役中,德奥联军投入的176架德军战机,被击毁了139架,剩下的都带着不同的伤势,基本上全灭了。

攻击者双翼战斗机凭借数量和性能的优势,重新占领了天空。

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德军在西线战场正在发动大规模的春季战役,与英,法,美等国的战斗机展开空中血战,损失相当大。

一时之间,也无法支援更多的德军战斗机。

在重新掌握天空后,大楚帝国远征军所属的空军联队,更加疯狂的对城郊战线展开轰炸,一架战斗机每天起降多达七八个航次,杀伤了大量防守军队。

如今的德奥联军躲在战壕里都不敢露头,既要承受空中无休止的铁炸弹落下,又要承受地面炮火的轰击。

奥斯曼帝国一方的炮兵阵地简直不敢露头,只要被发现,很快就会引来大片机群,用不了多久就摧毁了。

在大楚帝国阵地一侧,升级了高高的几十个炮兵观测气球。

只要奥斯曼帝国的炮兵一开火,很快就会被记录下来,测算弹道射击诸元,然后派遣战斗机前往侦查,确定最后敌炮兵阵地的位置。

每天在空中呼啸来去的战斗机,为地面炮群指引目标,对德奥联军的重要军事目标实施杀伤,尤其是炮兵阵地和弹药库,后勤补给中心,兵营,碉堡这类的目标,通通在炮火打击范围之内。

统治天空的远征军战斗机,对奥斯曼人的运输线也实施了疯狂绞杀。

只要发现运输车队,战斗机便两两一组展开俯冲扫射,投掷炸弹,务必要把奥斯曼人的后勤线炸烂不可。

这逼迫着奥斯曼人只能发动更多的民夫肩抬手扛,趁着夜色向前线输送物资补给,白天根本不敢露头。

一到夜晚时分

数十万人如同移动的蚂蚁一般,挑着担子,扛着货物,在黑暗中向前移动,给前线士兵送去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

敌我双方都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不敢松懈下来。

到了6月7日,整日枪炮声不断的激烈战斗突然停止了,情绪陷入诡异的寂静中。

很快最高统帅部的询问电报就发到了总指挥部,得到的回电让协约国最高统帅部也无语。

库存弹药使用殆尽,正在等待后续弹药补充,无法持续发起进攻。

虽然省着用,可是每天一两万发炮弹的消耗,还是让远征军打光了库存,不得不暂时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好在仅隔了两天,来自大楚帝国的一支船队便抵达了,从船队上卸下数十万发炮弹,经过紧急调运前线,使得第二阶段的进攻重新开启。

6月13日

短暂沉寂了6天后,隆隆的炮声再次响起,第二阶段的进攻开始了。

相比第一阶段的进攻,第二阶段的进攻更加有针对性,那些被驱赶到战场的色雷斯士兵手中,有了步枪和刺刀,还有近身搏杀的大砍刀。

在帝国军队猛烈的炮火下,往往遭受打击的德奥联军还没有展开反击,冲锋的义勇兵就已经突入阵地,双方展开了血腥的近身博杀。

这些色雷斯士兵别无选择,他们的身后就是黑洞洞的督战队枪口,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而他们身穿着楚国远征军的军装,手拿着步枪和刺刀,无论德国人还是奥斯曼人都不敢手下留情,更不可能放这些人一马。

为了活命,都得下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