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有一些老成持重的朝臣觉得:在明明只是文举的科目里,也加入武举才考的射箭,虽然不能说“有辱斯文”,但却也对上了年纪的老年考生不公平。
因为读书是不怕年纪大一些学问下降的,但骑马射箭属于体育,要看体力。
读书人年过四十就会有明显的体力下降,若是加入了射箭考试作为门槛,以后四十岁以上的考生或许还有点希望,但五六十岁的肯定考不过了,那不是绝了天下尚未中举老头儿们的活路么?!
而对于这个问题,赵子称倒是非常强硬,他直接就用赵桓当挡箭牌强行推行,完全不解释。
因为他要的就是尽量削弱宋朝的冗官冗费问题,之前宋朝每年取士授官的规模太大了,哪怕赵子称之前借口“半壁江山沦亡”趁机裁撤了一半的进士录取名额,但他还是觉得不够。
这次加入射箭、可以把久试不中的老头儿提前劝退,也没什么不好。
都特么一把年纪了,不是读书的料还年年复读,有意思么?
而且他早就看清楚了,现在这个时代,久试不中的老头里面,是不可能出刘邦的——刘邦当年当混子当到47岁,那是因为秦朝没科举,有真本事的人只能靠混社会,最多当小吏当到个亭长。
有了科举之后,屡试不第还能闹点大事的,黄巢洪秀全之流,哪有老头?别说屡试不第了,就算是基层编制内起家,李自成之流,也都一样,没有老头的。
时代的土壤已经不会产生刘邦了。考不过试又没武力值的老头,对宋朝的社会已经毫无威胁了,还是让他们早点认清社会现实换条赛道,别做无用功浪费生命了。
当然赵子称觉得,未来可以一棒槌再给个甜枣,多给点梯度待遇。
宋朝之前的科举,跟后来明清相比,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举人”并非终生制的,举人只是一个参加进士考试的门槛资格,而且有年限,本身还不附带做官候补的资格。
所以未来可以给举人们一个排队的资格,还可以让等不及的举人们优先补吏。
而射箭考试可以只在会试里再加强监督,之前乡试和地方考试可以作为选考项目,只是用来让考生们知道自己的水平,不作为筛选淘汰人的硬性指标。
如此一来,要当进士必须会射箭,但如果只考到举人,就不用会射箭,也算是给老头儿读书人们留一个出路,让他们尽快认清现实的同时还有一条疏导通道。
当然,这些都属于后话,现在还不急着拿出来。要等天下读书人稍稍被压抑敲打过一番,不堪其苦后,再慢慢把利好放出来。
得罪人的事儿,在先帝在位时先干完,“利空出尽”。
等他自己登基了,再干“利好回撤”的事情,这样才能把赵子称本人的凝聚力拉到最大。
……
除了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外,赵子称还准备了好几项文治方面的小改革。
包括对地方文官的政绩考核方式的微调、在其中加入一点后来张居正一条鞭法时考功的技术手段。
又或者是对宋朝原本“以文制武”执行细节的一些调整,废除了几条特别影响战斗力的内部掣肘。以后枢密院的权限会变得更加抓大放小,在调兵和装备后勤方面加强管理,但是对军队的具体作战管得更少。
赵子称本人就是从这里面一步步爬过来的,他深知宋朝之前的枢密院管理制度,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伤害有多大。完全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割据、而两害相权牺牲了战斗力。
但赵子称也知道,随着大炮的出现,未来的军队会越来越技术化、专业化。在火器出现之前,朝廷中枢指望通过操控装备后勤来控制地方军队,是做不到的。
只要地方有钱了,诸侯/藩镇能自筹军费维持财政,他们拿出钱来就能私造兵器。
但是火器出现之后,军工的技术门槛就大大提高了,至少皇帝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查禁地方上私造火器,一旦发现就以谋反论处,严刑处置。
所以未来的枢密院,可以增设类似于装备部的衙门,但裁撤合并原本干涉具体作战指挥的部门。
或是让被裁撤的部门直接转岗一部分年轻学习能力强的、去新部门做事。而对于上了年纪又没法学习的腐儒,就让他们提前退休腾位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