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下马威(爆更两万求个月票)

大宋悍臣 鼠猫狗鸽 8599 字 1个月前

“哈哈哈。”

宋煊随即摆摆手,瞧着周德绒道:

“我刚来,也没带什么东西。”

“麻烦周县丞去给大家泡壶茶。”

“再拿四个杯子来吧,要不然大家干巴巴的谈话过于严肃了。”

“好。”

上官一吩咐,周德绒连忙起身,亲自去泡茶。

宋煊又开口道:

“郑主簿,你去整理一下县内三年来的赋税账簿,给我拿来。”

“张知县与我说过开封县的赋税一事,比较棘手,咱们一起研究研究。”

“喏。”

待到其余二人都出去了,独留下县尉班峰。

他有些紧张。

宋煊脸上带着温和的笑:

“班县尉,我听过你的名号,过山峰,响亮的很呐。”

听到上官叫自己的绰号,班峰呼吸加粗,有些坐立不安。

一下子就被顶头上司给开盒了。

谁遭到得住?

那其余事,他是不是也知晓?

毕竟在班峰看来有一个手眼通天的岳父,帮他查一些人,那岂不是手到擒来?

班峰连忙摆手,尽量让自己脸上神色不变:

“大官人,都是外面的人乱叫我的。”

“我真不是,我没有!”

“哎,班县尉,不必解释。”宋煊随意摆摆手:

“有名号好啊,说明你在本县工作做的好,能镇得住那些宵小之辈。”

“啊?”

班峰本以为宋煊会厌恶自己,却不想他并没有过于苛责。

反倒是夸奖了一句。

这让班峰觉得自己心中是有些得意的。

如沐春风的感觉。

不愧是连中三元的状元郎,想的就是与众不同。

在东京城没点名号,如何能镇得住那些歹人?

当然大部分也是镇不住的,震慑普通百姓够用就行。

宋煊又提点了他一句:“开封县赋税收不上来,今后还需要你全力配合我。”

“明白。”

班峰立即答应下来,若是自己也能对收取赋税这种差事掺和一脚,那不就是分了县丞的权力吗?

大官人这是要提拔自己啊!

班峰突然明白宋煊把其余两人都支开,单独留下自己说话的意思了。

故而整个人都显得极为激动。

只要涉及到钱粮的差事,那就有捞油水的机会!

宋煊佯装叹了口气,忧心忡忡的道:

“东京城人口超过百万,盘踞在开封县辖内讨生活的人,就占据了一多半,如此多的人定然会出现各种治安问题。”

“是的,大官人,我等兄弟们就算是日夜巡逻,也是顾及了东边,顾及不了西边,巡检司的人也不与咱们一条心。”

班峰当即倒起了苦水,说着巡检司的不配合,以及吃拿卡要的事。

“嗯,咱们以后是要主抓治安的,巡检司如此败坏县衙名声,也是要管一管的。”

班峰越发确信宋煊要重用自己的意思。

“下官愿意为大官人牵马执蹬。”

宋煊点点头:“那你很能打吗?”

“回大官人的话,下官还是有些勇武的。”

班峰回答的时候。

还是下意识的挺起胸膛。

“好,申时一刻,你带着三班衙役,马步弓手还有白役都在县衙后院集合。”

“本官要挨个点名,检阅一二,心中也好有个底。”

“喏。”

班峰颇为兴奋的点头。

如今开封府的治安构架是:府尹-许多官职相互叠加。

但是在县一级,那就是知县-县尉-衙役三级体系。

毕竟知县只总揽全县治安,县尉负责日常缉捕。

“大官人,还要通知巡检司的人来吗?”

“嗯,你倒是提醒我了,通知他们也来,让老弱守在巡检司,其余人都来一趟。”

巡检司在路、州、县三级均有设立,而且不分州县界至,可以重合。

他们主要是负责巡逻、侦查、维护地方治安。

最为重要的是负责广大乡村地区,也就相当于乡镇派出所。

知县是可以直接管理和指挥的。

但是实际情况,巡检是有对抗知县的武力资本,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而且担任巡检使的人,一般是盘踞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的人,和乡绅地主枝盘交错。

最重要的是能够世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方势力。

所以有些巡检使就不会把知县放在眼里。

毕竟大宋是流官制。

你干个两三年就走,人家从祖上就开始干,子子孙孙都干。

这片世代都归人家管。

到了王朝末期,他们就是独立的山头。

别说县太爷了,连朝廷说话都不好使!

张揆说过,巡检使总是与县尉对着干。

其实他对于巡检使也是管控不力。

而此时的班峰故意提他,估摸就是想要借刀杀人。

宋煊倒是不以为意。

两股势力相互不对付,那就是利益出现了分歧。

谁都想要收黑钱!

有分歧好啊。

没有分歧,他都不好逐个击破,制衡他们,为自己所用。

这股子力量宋煊也是要收入囊中的。

面对人口众多的开封县,光靠着这些衙役根本就不够用的。

没有人,没有钱,办个屁的差事?

“喏。”

县尉班峰刚应了一声,便听见敲门声。

县丞周德绒端着托盘进来,嘴里说着茶来了。

宋煊瞧着周德绒在那里开始磨茶,要表演功夫,也没拒绝。

毕竟他那套茶具,看起来还挺优美的。

宋煊知道宋有五个窑口,端起崔青色的小茶杯道:

“这是什么窑口的?”

“回大官人的话,此乃汝窑。”

县丞周德绒十分得意的道。

汝窑是五大官窑之魁首,造型相当优美。

“喔。”宋煊无不赞叹道道:

“这套茶具定然孕养了许久,手感润滑如脂,观其形便是似玉非玉之美。”

“连茶色都附着于裂纹处,当真是珍品啊!”

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

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今所说的翠青色。

宋煊说的翠青色,周德绒也没有反驳。

毕竟每个人对颜色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点都不贵,主要是要耗费时间孕养,若是大官人喜欢,可去张家铺子买一套,提我的名号,还能打折。”

周德绒只是喜欢这个颜色,他觉得真心好看。

如今的汝窑并不闻名。

直到金灭北宋之前二十多年才开始名扬天下。

主要是因为宋徽宗的审美,发现汝窑的美,就批准为官窑。

于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

后续就因为战乱突然停了,故而汝窑的传世作品极少。

此时的汝窑并不闻名于世。

“哈哈哈。”

宋煊放下手中的青瓷冰纹小杯:

“好好好,回头有时间我去看看。”

主簿郑文焕前往户房找户曹钱甘三讨要账册。

田赋(夏秋二税):核算田亩、征收粮绢;

负责商税:收取市集交易税、过税;

杂税:诸如盐茶酒专卖附加、城郭维护费用。

“郑主簿,如何到我这里来了?”

钱甘三连忙走上前来。

“大官人要看三年的赋税账本,赶紧都拿出来。”

听着郑文焕的话,钱甘三连忙叫攒典把账册拿来。

户曹参军总揽税收,签押税单,属于从九品。

税吏负责下乡催税,登记账目,没有品级,经常使用大斗进,小斗出的手段,而且淋尖踢斗也是他们喜欢用的。

攒典就是负责保管税簿,核对入库,也无品级。

钱甘三连忙压低声音道:“大官人是要查账吗?”

“嗯。”郑文焕同样压低声音:

“前任知县可是没少与大官人交谈,人家能连中三元,就证明聪明着呢,你可别那假账搪塞。”

“哪有假账啊!”

钱甘三连连摆手:“郑主簿勿要吓唬下官。”

郑文焕如何不知道他钱甘三作为周县丞的头号心腹,最擅长做三截账了。

上截是上报三司,中截是留在县衙,下截是私帐。

对上虚报,中间是真实的账本,对下是分赃明细。

钱甘三瞧着攒典把上截账拿出来,眉眼带笑。

他并不觉得新任知县能够看出账目的不对劲来。

这可是自己精心做的账,连三司使的那些高官都分辨不了真假。

故而钱甘三虽然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可是在他看来那些相公们不过是会考试罢了。

诗词歌赋写的好一点。

有关经济账,他们永远都算不明白!

连中三元的宋大状元,那也是一个样,跑不了。

户曹参军恭送郑文焕出门,对着攒典点点头,让他该干嘛干嘛去。

无论谁来这开封县当县太爷,他们这些人该吃吃该喝喝。

哄骗他们跟玩似的。

那么多知县,有哪一个看出来账目不对过?

主簿郑文焕则是提着赋税册子的竹篮走了进来,累的单薄的他有些发蒙。

“郑主簿,喝口茶,解解乏。”

“多谢大官人。”

郑文焕坐了下来。

周德绒连忙给宋煊递过来账本,宋煊直接捡起去年的账簿:

“周县丞,你主抓赋税,我听张知县说赋税空缺巨大,你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周德绒本该笑呵呵饮茶的脸色一变,他放下手中的茶杯:

“回大官人的话,这是因为去岁的帐要还前年欠的帐,一年年累积下来的,根本就还不完。”

“周县丞,这么说,今年夏税也是不可能足额,本官一上任就要担负着劝农不利的名声?”

宋煊继续翻看账本。

三人沉默。

作为知县,赋税能否收齐,是最为重要的一条考核。

宋煊悠悠的叹了口气:

“周兄历任五任知县而不倒,兄弟我欲效萧规曹随的故事,还望指点一二。”

听着宋煊如此客气的询问,周德绒沉默不语。

按照官场的潜规则,便是要为前任的亏空做补充。

否则谁都别想升迁。

主簿郑文焕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装作自己很忙碌的样子。

县尉班峰则是在看笑话,就等着合适的时机,由自己来分他的权。

收赋税是个好差事。

光是过手的油水,就有许多。

别人不知道,自己还能不知道周德绒把收上来的钱,拿出去放高利贷吗?

要不然光靠着县丞的俸禄,如何能在东京城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能吃得好穿的好,用得好?

圆脸无须的周德绒缓了一会,这才开口道:

“大官人,不是我不想收齐,实则是事出于因。”

周德绒手中摩挲羊脂玉的动作加快了:

“开封县的情况太复杂了,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