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他平等的不相信每一个人

大宋悍臣 鼠猫狗鸽 8490 字 2个月前

听着宋煊的话,赵祯赞同的点点头。

依照你在家乡的行为,以及到了宋城闯下偌大的名头,甚至刚入应天书院对抗强权的翰林学士窦臭时,你都没有吃亏。

今日确实是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且一时半会还拿他们没辙。

“大娘娘想要看看你写的策论如何?”

宋煊面露疑色:“官家,这是否不符合规矩,毕竟有太宗皇帝的例子在。”

张茂则嘴角上扬,差点就绷不住要笑了。

原来十二哥当真不是看不起自己这个宦官,他连官家都要防上一手。

上哪说理去!

赵祯也没想到宋煊会如此坚持己见,又宽慰道:

“十二哥,反正试卷朕总归是要亲眼瞧的,不过是早一会,晚一会又算得了什么?”

赵祯倒是没想到宋煊还坚持己见,倒是有些欣赏他了。

宋煊并没有因为自己这个皇帝亲自过来讨要,他就马上交卷。

毕竟这是先祖定下的规矩,他这个作为臣子的,还是要遵守的。

说明有原则!

朕喜欢有原则的人。

“既然陛下开金口了,那我自是可以交卷。”

听着宋煊的话,赵祯满意的点点头。

他让宋煊把卷子卷起来,先不着急离开大殿。

“你感觉自己写的如何?”

宋煊把自己的卷子卷起来笑道:

“正常发挥。”

赵祯脸上带着笑意。

正常发挥,那就说明十二哥他信心很足啊!

因为这句话,让赵祯心中更加期待他写的是什么内容。

随着赵祯拿着宋煊的试卷离去。

吴育有些发蒙。

宋会元的试卷如何就叫官家亲自给拿走了?

官家定然不是陈尧咨的同党!

所以,难不成真的是十二哥儿他策论写的极好,所以陛下才会亲自来瞧一瞧?

其实并不是只有吴育一个人瞧见。

倒是有不少附近抬头发愣的学子也看见这一幕了。

毕竟题目太难,一时间没有破题思路。

左右看看,也实属正常。

方才那当时大儒刘筠过来的时候,又气的拂袖而去,便让众人瞧个满眼。

如今穿着龙袍的官家亲自来取宋煊的试卷,更是让众人大感意外。

一时间心里都犯嘀咕,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宋煊只觉得浑身轻快了不少。

这次直接把陈尧佐架在火炉上烤,我看你还能嚣张几日。

不管是不是他做的,宋煊觉得先揪出来一个狠狠的揍。

就算被别人揍,也要死死的抓住他,揍的同一个人没有还手之力再打别人。

反正卷子交了,闲来无事,宋煊直接开睡。

毕竟高强度搞事后,还需要养足精神。

赵祯倒是没有先看,交到了大娘娘手里。

刘娥翻开宋煊的卷子,卷面整洁,字迹优美。

整个大宋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写出宋煊这种字体的。

刘娥上一次瞧着宋煊写的有关黄河治理的策论,就觉得他写的字挺好看的。

今后怕不是要独成一脉~宋体!

刘娥这才仔细看着宋煊的“高论”。

宋煊在开头就写了,要以三朝的政策作为借鉴。

他的意思便是后世皇帝再如何中兴,也不如开国这三代皇帝奠定的基调做的好。

从太祖、太宗到真宗皇帝的赘述,以及一些案件的引用。

有几个案子刘娥都没有听说过,也就是近期天圣年间的案子她是有印象的。

毕竟怎么处理,全都是她来定夺的。

刘娥甚至隐约看出来宋煊提了自己临朝称制的事,三司使苛政敛财,西北边患等等,全都囊括其中。

她大感意外。

因为通过这篇策论,刘娥觉得宋煊竟然有那么一丝老成谋国,暗合权术的意思。

刘娥看了三遍,觉得宋煊倒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下执政的思路。

她轻微颔首:“此子文章,如金石相击,铮铮有声。”

“法度严明,不可轻移,深得太祖立国精髓。”

“更难能可贵的事,他知道刚柔并济之理,不似那些书生,只知道死守教条。”

刘娥意味深长的转向赵祯:

“六哥儿,此人用的好,可成为朝堂砥柱,若是用的不好,怕是要做第二个寇准了。”

方才他们母子俩还说寇准的事,如今再次提起,让赵祯一时间有些没理解。

“你也看看。”

“多谢大娘娘。”

赵祯坐在一旁开始看起宋煊的试卷来了。

光是刘太后对于宋煊的评语,就让刘筠、孙奭二人同时张望,想要看上只言片语。

但是被皇帝身边的宦官所阻。

万一还要给考官判卷子,轻易知道了宋煊的内容,到时候难免会有陈尧咨的同党。

毕竟他们陈氏三兄弟在朝中为官多年,树大根深的。

要不然今日这事,也不会在人眼皮子底下发生。

属实是灯下黑了。

所有人都觉得没有人敢在殿试这场盛大的事件搞事,可事情往往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偏偏出了意外。

世事无常!

晏殊也好奇宋煊写了什么话,竟然让刘太后对他有这番评语。

晏殊觉得宋煊这次的策论写的并不激进,相反十分的保守。

要知道刘太后的执政风格就比较保守。

宁愿不做,也不去犯错,给人留下攻击她临朝称制的话柄。

晏殊是聪明人,他与宋煊接触的时间也长,大家都有基本的了解。

宋煊想要对晏殊进行战略欺骗,那还需要大费周章。

但是别人不如晏殊聪明,也不如晏殊了解宋煊。

故而能够被宋煊轻易的带进沟子里,让他们供宋煊驱使,借此达到他的目的。

赵祯看着宋煊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且有理有据。

他与刘娥也是一样,对宋煊如此广阔的引用都极为惊讶。

不说那些案子,光是太祖、太宗的话,赵祯都不清楚有没有说过。

毕竟他今年才下令,让人编纂三朝实录之类的,以此来铭记先帝们的教诲。

结果宋煊就直接拿出先帝们的手段,来教导自己如何处理政务。

这也忒巧妙了些!

赵祯自己都没有想到。

原来自己还能向前辈们学习,如何当一个好皇帝?

因为他一直都是按照刘娥交代给自己的要求去做的。

可自己的母后她又不是真正的皇帝,如何能懂得帝王心术?

赵祯又开始读第二遍,瞧着金石虽坚,无韧则碎。

“朕每日都听政,见母后与王相、吕相裁决万机,朕又何尝不想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呢?”

“可惜,亲政的时机怕是遥遥无期。”

因为赵祯发现自己母后对于权力抓的非常牢固,除非她驾崩,才可能交到自己手中。

赵祯明白时机还不到,他只能在自己的心头上刻上一个忍字!

“十二哥又引寇准、王旦旧事,分明是说。”

赵祯立马抿住自己的嘴唇,生怕发出一丝一毫的声音。

他下意识的瞥了一眼自己的母后,随即开口道:

“大娘娘,朕觉得宋煊写的策论极好,怕是没有人会比他写的更好了。”

刘娥瞧着赵祯:“官家的意思是,想要当庭点宋煊为状元?”

“便是如此。”赵祯鼓足勇气:“朕觉得宋煊的策论,写的很有条理性,也极为有道理。”

刘娥轻微颔首,她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又想着对宋煊的恩宠,得从自己这里出,便没有立即开口答应。

听着这母子俩的对话,孙奭突然出声道:

“官家,大娘娘,此事还是要从长计议,至少让老夫这个主考官看一看。”

“也好。”

刘娥表示赞同。

她对于宋煊点为状元觉得也符合自己的利益。

吕夷简一派确实需要有人帮自己去敲打敲打。

但同时又能避免大动干戈。

刘娥是想要让吕夷简人听话,而不是行程尾大不掉之势。

毕竟这波人自己还要用呢。

而宋煊若是被点为状元后,身份够了,但是官职不够,定然能够帮助自己达成目的。

到时候敲打吕夷简一派的目的完成,再把宋煊外放历练积累经验。

既可以示恩宠,又能防止其过早的进入中枢。

一举多得。

刘娥转瞬之间就想出来了对宋煊的利用以及安排。

毕竟如今的大宋朝,刘娥才是棋手,其余人只配当棋子。

但是有些士大夫以及皇帝是不甘心当棋子的,也想要自己去当棋手。

刘娥目的就是要把想变棋手之人,全都给按回去。

让他们老老实实的给自己当好棋子!

孙奭拿着宋煊的卷子看,左右冒出两颗人头。

刘筠与晏殊也来瞧来。

毕竟官家都要把宋煊的卷子点为状元,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顾忌的?

晏殊暗暗点头,自己果然猜对了。

宋煊这小子真聪明,执政方法写的如此保守,便是符合刘太后的口味。

再加上引用翔实,这不点他为状元,当真是屈才,被“陈尧咨同党”给针对了!

孙奭嘴里忍不住惊叹:

“这些案例,老夫也不曾知晓,他如何能晓得?”

刘筠也是不可置信:

“确实,难不成他对大宋刑法较为感兴趣?”

“大宋律法,宋十二早就背下来了。”

晏殊一句话,惊得两个当世大儒纷纷看向他。

宋煊学的可是儒家经典,科举考试也是考儒家经典,夫子教授他的还是!

如何能把大宋律法全都背下来了?

难不成他是外儒内法?

稍微有些“异端”了呢!

刘娥眼里都是惊讶之色:

“当真?”

晏殊极为肯定的点头:

“自然是当真。”

刘娥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她觉得谁没事会喜欢看大宋律法啊?

那么枯燥无味,且案子有什么好破的?

“我断案还找他帮过忙呢,宋十二对于律法研究很到位,而去每次朝廷发邸报他都要派人从东京城抄写一份,甚至连先帝们的也会收集。”

“我觉得这些案例,应该都出现在邸报上过,故而被宋煊记下来呢。”

有了晏殊的补充说明,刘筠、孙奭纷纷点头。

“他这篇策论如此写,便真的深入研究过,不是纸上空谈。”

因为还吐槽了真宗晚年花钱搞天书运动,泰山封禅的事,当然只是暗戳戳的提了一嘴。

但是刘娥瞧了会很高兴。

正是她下令废除了这些运动!

“我其实还是有些不相信他能记住大宋律法。”

刘筠摇摇头:“我看着就头疼。”

“这算什么?”

晏殊又笑呵呵的道:“宋煊的好友张方平,他过目不忘,这种天赋,我等羡慕都羡慕不来。”

“过目不忘?”

这下子连刘娥也觉得不可思议了!

大宋竟然同时出了如此多妖孽的学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