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彦之之败,对大汉而言是一个教训。
也让刘道规意识到汉军已经疲惫,大汉要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
高句丽不是小国,也不是柔然这种游牧国家,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华夏的一个旁支,以农耕立足,建造城池。
想在短时间内灭亡他们,基本不现实。
高句丽也非常清楚中原王朝的脾性,竟然将俘虏的两千汉军送了回来,还上了一道请罪书,说是高句丽只求偏安海东之地,无意争夺辽东,更不会威胁中原,从今往后,愿为大汉的藩国……
“好个高句丽。”刘道规杀心越发炽烈。
这分明是韬光养晦之计。
但跟北魏和柔然不一样,高句丽不拘小节,能屈能伸,威胁更大。
刘穆之苦口婆心道:“今日之高句丽已非汉魏时可比,大汉虽强于高句丽数倍,然其远在极东苦寒之地,沿途泥沼遍地,我军征伐不便,愿陛下熄雷霆之怒,暂缓东征之事,鲜卑、匈奴、杂胡,国之大仇也,终为人患,虽收慑爪牙,却并未归心,氐秦殷鉴不远。”
东晋八十余载,始终没能解决南下侨人和江东土人之间的隔阂与地域之争。
大汉刚刚收复河北,胡人虽然被杀怕了,但除了羌氐,其他匈奴鲜卑杂胡并不是真心归顺。
刘道规笑道:“朕不是苻坚,刘兄大可放心,高句丽居四塞险地,依山筑城,大汉连年征战,士卒疲惫,百姓疲敝,不宜大动干戈,传令,北疆各州只留王仲德、沈田子、胡藩、刘广之诸部两万精锐备战,其他诸郡各回本郡休整。”
“陛下英明!”刘穆之脸上的皱纹终于舒展开。
与高句丽的大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高句丽的这道请罪书,就能看出其对大汉了如指掌,而大汉对它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
贸然出战,只会让自己撞的头破血流。
眼下当务之急是经营河北,同化诸族。
打铁还须自身硬,大汉现在处于亢龙之势,虽然如日中天,但隐患不少。
大不一定强,小不一定弱。
国家越大,千头万绪,内部矛盾越大,治理的难度倍增,国小,反而能同仇敌忾。
如今的高句丽呈潜龙入渊之势,占据辽东的天时地利人和,强与之争,即便能灭了它,大汉也会被耗的油尽灯枯。
当然,大国若能治理好,先解决内部矛盾,便可所向披靡。
“传诏天下,无为而治,政事务求宽简,罢前朝苛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刘道规揉了揉额头。
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究火候。
天下纷乱这么久,也到了专注内务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