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是个狠人

窦管家和赵宁顿时便眼前一亮,他们想了想,越想越觉得宁策的办法可行。

在古代读书人很受尊重,再穷的读书人,如果能科举成功,就可以当官,鱼跃龙门,逆天改命。

所以古代很多为人父母的老百姓,哪怕是节衣缩食,也会想办法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不至于像自己这样,活得这么辛苦。

但古代和现代不一样。

现代社会,国家把小学初中的教育费用都给包了,叫做九年制义务教育。

老百姓自己不用交学费。

但在古代,小孩想要读书,就要给老师交学费,这学费,在古代叫做‘束脩’,老师看这孩子不错,可造就,学费也给到位了,才会同意收小孩为学生。

学费并不固定,可能几十两银子,也可能几斤肉,几匹布就搞定了,但即使这样,很多穷苦人家也拿不起学费。

但乡下人没钱,还没力气么?

只要能帮着宁府修建书院和山林,出些力气,将来自己的孩子就可以免费上学,怎么看,这都是天大的好事。

再者宁策也说了,等到明年秋天,会用山林的产出,来支付这些雇工的报酬。

也就是说,干活的酬劳,明年会给。

这么一算,等于是这些雇工,平白捡到了一个,让自己家孩子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

想明白其中关节后,

窦管家一拍大腿,“公子当真是才智高绝,这办法,实在是太好了。”

赵宁也是十分兴奋,“这个办法好啊,小人可以保证,十里八乡的百姓,肯定会排着队前来咱们宁家庄,恳求公子收他们做雇工。”

宁策听了,哈哈大笑。

“哈哈,赵宁,也没你说的那么夸张吧?”

“肯定会的。”赵宁信心十足地说道。

从此事中,雇工受益,学生受益,但是,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宁策其实也没吃亏。

因为宁策要办的书院,并不以科举为目的,宁策打算按照后世现代办学校的思路,培养出一批能识字,又懂数理化的人才。

从长远来讲,宁策穿越来到大宋,想要有一番作为,肯定是要搞工业化的。

工业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