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告诉你吧,普通的稻谷和麦子每亩产量大约三石,大约就是两三百斤,你这直接翻了十倍,简直就是夸大其词,谁会信?”
“你若是说个具体些的数字,比如三石六,二石五,咱还能姑且一信……”
“算了!咱可没功夫跟你瞎扯这个!”
“你这孩子,以后可别再提这种荒唐事了,传出去非得让人笑话不可!”
“我……”
我是说真的啊!
不过这东西还没成熟,说出来也不见得会有人信!
特别是在粮食短缺、产量不高的时代,突然说产量翻了十倍,确实容易让人觉得你在胡说。
呸!
我可没胡说!
等这土豆成熟了,再说也不迟。
朱元璋背着手,与朱小宝离开了暖棚。
“对了,咱打算送几个胡瓜给詹徽他们尝尝,也不能让他们白忙活啊!”
朱小宝点了点头。
“没问题,我这就让马三宝去摘一些,给您带回去……”
黄子澄的府邸。
近日,有许多儒生纷纷前往黄子澄的住所探望。
黄子澄抱恙的消息,在文人墨客中迅速传播开来。
到了黄昏时分,齐泰与孔讷、胡天干、腾钰、梁茂学等学者才纷纷离开。
“胡兄、腾兄、梁兄,书法集会即将举行,期待三位书法大家的光临!”
胡、腾、梁与解缙并称为洪武初期的四大书法家。
但解缙向来独来独往,加之他目前不在京城,因此今年初冬的书法集会,便由这三位学者来主持。
民众对三位学者的书法作品颇为青睐,每到初冬时节,这些作品都能卖出个好价钱来。
至于孔讷和齐泰等人,他们也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由于翰林清贵们赚钱的机会不多,因此,他们对这次书法集会都极为看重。
“当然!当然!”
他们相互之间都心知肚明,纷纷点头示意。
夜幕降临。
朱元璋双手负于身后,步入奉天殿,那里总是堆积着如山的奏疏。
他身后的锦衣卫提着小篮子,与他一同进入了奉天殿。
“把东西放下吧!”
朱元璋命令道。
不久前,朱元璋曾经语重心长地教诲过朱允炆。
自那以后,朱元璋对东宫的态度也逐渐转冷。
朱允炆也变得更为乖巧,最近不仅在国子监勤奋学习,还与几位夫子深入探讨了学术。
若他因此意志消沉,朱元璋可能会更加失望,毕竟朱允炆还是他老朱家的后代。
朱元璋内心感到有些许愧疚,于是派人送去了两只胡瓜,以此来弥补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