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3年的血战,861年3月终于全歼近万名吐蕃守军,攻克最后的失地重镇凉州。
至此,沦陷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全部收复,河西走廊恢复畅通。
当时有人赞扬张议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率河西诸州来归,唐朝无暇接手,遂将河西托付给他,给了归义军高度的行政自由。
张议潮身兼数职,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稳定河西局势。
同时,他重建唐制,传播汉人文化,终于使:
“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张议潮继续扩大战果,率领由汉、吐蕃、回鹘、党项、羌等各民族士兵组成的数万骑兵挥师西进,远征吐蕃占领下的西域大唐故地。
归义军所向披靡,一路收复了新疆高昌、轮台等地。
成为唐朝军队进入西域故地距离最远、战果最大的一次远征。
866年10月,在张议潮亲自指挥的青海廓州战役中,全歼3万吐蕃军,并且生擒了多次屠戮河西百姓的吐蕃大相尚恐热。
将这个双手沾满河西各族人民鲜血,生性凶残以吃人而闻名的贼酋枭首示众。
吐蕃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强劲对手由此土崩瓦解。
据敦煌出土的《张氏勋德记》记载,当时人们对张议潮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张议潮为收复河西立下汗马功劳,又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或许,仅是为了那颗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归义军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政权出现,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此时河西已尽数收复,稳定发展。
归义军与朝廷,表面君臣,实则屡生龃龉。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当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在长安去世。
噩耗传来,69岁高龄的张议潮千里迢迢赶往长安。
现代学者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无论是何原因,晚年的张议潮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