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贾诩这人,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道德来评价他,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
他追求功名,但是却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似乎都没有真正的感情,他的选择只从实用主义出发;他冷眼看待各方势力的兴起衰落、天下局势的变幻沉浮;他尽情的施展自己的谋略才华,最终在天下三分、局势稳定后,成功的退隐幕后,平稳的度过晚年岁月。
他浑身闪耀的智慧光华,穿越千载的历史长河,依然值得现在的我们好好去品味和感悟!
如果我们从正史角度来看,单独三国这段历史也足够的精彩,造物主彷佛已经对东汉后期压抑沉闷的历史非常不耐烦,一股脑儿的把英雄人物往东汉末年丢。
所以才成就了三国时期一个又一个智慧碰撞的瞬间、一场又一场经典对决的战役,文韬武略的曹孟德、万夫莫敌的吕布、大器晚成的刘玄德、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算无遗策的郭嘉、风雅俊秀的周瑜、高深莫测的司马懿等人共同绘就了这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不过我们今天来浅聊一下为何贾诩能被网友们称为“乱国毒士”、“覆汉文和一计足以”。】
“这怎么可能?天幕此言夸张了啊!”刘彻是一百个不信,怎么会有人一计亡灭四百年的大汉?
汉室龙威犹存,不可能被一计给搞垮的。
你可别骗我,朕之前看天幕咱大汉可是一点点灭亡的。
许都里。
曹操深思着难道当初大家都在传的李儒火烧洛阳城这等惨无人寰的计策也是贾诩在背后出的吗?不应该啊,文和先生平时看着不像那么没底线的人。
荀攸笑道:“生在乱世,活命便是最大的奢侈。一切的计谋都是在为自保作打算,攸也许知道文和先生的内心了。”
贾诩并不在此地,平时开会的时候贾诩也不在场,他现在主要做的是世子的老师,曹丕的幕僚。
但是他的身上也挂着魏国朝廷的职和汉朝的职,魏王曹操开大会的时候还是会到场的。
“文和先生出身西凉。”
荀攸此一出,堂中众人有些不解,这关文和先生出身何事?
荀攸没有解释,因为说出来并不好听,有点冒犯人了。如果主公一人想知道倒是可以讲一下。
自从前汉武帝立河西四郡之后,大汉便扎根在西北逐渐发展经营了起来。
而后汉以来,汉室衰落,西凉再不复旧日繁华,不仅人烟稀少,就连世家也纷纷内迁,久而久之,西凉文脉也更衰落,而留在西凉不愿迁往内地的世家更是败落。
贾诩可是武威贾氏出身,西汉长沙相贾谊的后人,当年也是显赫一时,可到了如今桓灵之朝,别说贾氏,整个西凉所有的世家绑起来,还没有汝南一家尊贵。
汝南颍川世族乱世求名、求千秋立业之名,家大业大。
然而贾诩身后既没有一个天下著名的州望也没有底蕴深厚的家族,拿什么保命?
此时世子府里,贾诩如坐针毡,对面世子爷的目光太吓人了!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人,公元147年出生,在文人谋士圈子里,属于大哥级的年龄了。
有以下数据为证:贾诩比敌对阵营的诸葛亮大三十四岁,比己方阵营的司马懿大三十二岁。
鬼才郭嘉比他小二十三岁,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攸比他小了十岁,这些后世知名的顶级文人精英至少在年龄层面,都要称呼一声贾诩老大哥或者大叔了。
出生于国家的偏远地区,远离文人聚集的中原之地,因此贾诩少年时的经历在史书上鲜有记载。
只有当地的一个叫做阎忠的名士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将来能有一番作为。
贾诩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他被举孝廉做官时因病返乡的途中,贾诩一行数十人遇到了叛乱的氐人。
这些氐人蛮横无理、残暴非常,将贾诩一行的钱财打劫一空后,还将他们五花大绑押回了自己的部落。
被押至氐人部落不久,贾诩让看守他们的人找来了部落里的首领,底气十足的说道:“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伤害我,我家家财何止万贯,一定会用重金来赎我的!”
氐族首领一惊,段公的大名远近谁人不知。段公真名叫段颎,是从武威走出去的军中狠人。
曾经担任并州刺史、破羌将军等官职,率军与羌人作战一百多次,杀死数万羌人,因此段颎在边境少数民族心目中相当具有震慑力。
权衡一番后,这位氐族首领决定卖段公一个人情,放贾诩回去,万一惹恼了那位活阎王,那真是大祸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