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生来就适应战场厮杀,董卓就是这样的人,第一次统帅骑兵出征就大破胡人,斩首过千,也因此得到州刺史的举荐。
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被选为“羽林郎”,也就是皇家侍卫,因此也由凉州来到洛阳。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不要小看“羽林郎”,汉代名臣武将的人选也多从这些“天子近臣”中选出,可以看出此时的董卓前途一片光明,未来成为大汉一代名将也并非不可能。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人联合乌桓、南匈奴各部落,纠集了数万人马,侵扰边塞。
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叛乱,董卓以军司马的身份随军又回到凉州。
张奂这个名字很陌生,实际上在东汉末年可算的上是名将,张奂是敦煌人,其父张惇曾任汉阳太守,敦煌、汉阳两郡都属于凉州,因此在凉州具有较高威望,他和皇甫规、段颎合称“凉州三明”。
《后汉书·张奂传》记载:“羌岸尾、摩鳖等胁同种复钞三辅。奂遣司马尹端、董卓并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
而关于董卓此战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
大概意思呢就是在说,平乱之后,董卓得到朝廷的重赏,官拜郎中,赐丝绢九千匹。
董卓将这些丝绢全部分给了部下,说“功劳虽然是自己的,但却是靠部下齐心才得到,应该把赏赐分给大家。”
轻财重义、体恤士卒,这些词语出现董卓身上是否觉得违和?】
“轻财重义?体谅士卒?”乾隆皇帝有些疑惑的问身边的和大人。
“朕不是记得董卓是一个凶残狂暴的大奸臣吗?”
“怎么天幕说的和朕记忆里的不太一样啊?”
和珅毕竟身为长相玉树临风、又博学多才的八旗英俊,不然也不能被皇帝选上做御前带刀侍卫长,很快他就思索过来脑子里的知识,道:
“陛下,三国志这本书一般被视为当时那个时期的正史,以及汉代的《后汉书》作为佐证,可信度是最高的,也是历代公认的正史。”
“但是寻常百姓一般接触历史大多都是乡野游人旅客的道听途说,亦或者更多的是瓦市内的戏曲说书,嗯......”
和珅知道皇帝陛下很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小说,后面的话他不敢说,怕被皇帝给责怪说认为他不学无术了。
“哦哦哦,对对对,朕想起来了!”
和珅轻舒了一口气。
【不久董卓升任广武县令,然后又升任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职,继续与羌胡作战。
之后的董卓宿守边疆,历经大小百余战,但仕途却变得不温不火,都是担任中低级武职,然后被免职了,原因是“获罪”,怎么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