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雍正:最怕人亡政息也

明朝时期官员俸禄极低,朱元璋这个种地的根本不会考虑经济学上的东西,故而明朝官员贪污和朱元璋的制度脱不了关系。

而清朝不一样,官员的贪污是风气使然,除非雍正能彻底的下狠心去层层解决。】

“爷爷,咱们现在就可以解决大明官员的俸禄问题,我看这女真皇帝的养廉银制度就很好。”朱瞻基道。

“确实啊,洪武年间一两银子能买到的东西,放在永乐年间就不成了。这应该就是天幕说的经济学。”

朱棣道:“这事我交给老大,老大和内阁的人商量着来,瞻基,你跟着你爹在一旁好好学学。”

朱瞻基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好的,爷爷!”

“及时汇报给我你爹他们的进展。”

“好的爷爷!”

“最后写一份报告给我!”

“好的......?”

【事实上,在“养廉银”暴露出了自身的短板之后,“炭敬”、“冰敬”这样繁琐而又细致的礼节又在官场上流行开来了,层层剥削的现象又逐渐复苏,最终损害的其实还是底层的百姓。

不仅官员们受不了过于死板和刚性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就连雍正的儿子乾隆都受不了,乾隆曾经数次提出这种做法“有损圣德”,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乾隆皇帝的生活极度奢靡,地方上的官员没有油水的话,那么又拿什么去孝敬他呢?

乾隆下江南去哪里找钱呢?动用国库的钱?那岂不是更加“有损圣德”?

再说了,地方上的官员没有小金库了,那乾隆下江南啥的吃什么用什么?那还玩个什么劲呢?

仔细一想其实就明白了,因为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但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做人情,公家的钱花起来最舒服。

雍正的性格在清朝诸多的皇帝中算是比较奇特的,首先他这个人就相当勤政,其次他极度崇尚节俭,所以雍正当皇帝实际上过得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但问题就是,雍正能够受到了清苦的生活,他的子孙们可受不了,他的贝子贝勒王子王孙们还等着提笼架鸟呢。

故而雍正的“耗羡归公”只能成为一项没有什么用的政策,手底下的人还是会另起名目发明新的东西出来,只有这样,人情才能够随着白花花的银两游走在大大小小的官员之中,这些人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又何乐而不为呢?

主政者最怕的莫过于人亡政息。

汉武帝很幸运,有霍光帮他兜底,他的休养政策持续了昭帝一朝和宣帝前期。

李世民也算很幸运,虽然李治中后期常年打仗扩大大唐版图,为自己添功加绩,想着和老爹齐平。但在长孙无忌没被李治弄死还当大唐宰相之前,整个永徽时间,贞观之政都在延续。

例如宋哲总赵煦,被誉为北宋最有能力的皇帝,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二十三岁去世,仅仅执政了七年,却在这七年时间里,做到了北宋一百多年历史中最高的成就。

不但对外战争节节胜利,对内大力推行新政和改革,国力与日增强。

很可惜,赵煦死后,他的著名的千古昏君弟弟赵佶继位,然后就是北宋亡国了。

明朝相对而言,朱棣爷孙三人都算是比较幸运的,三代政策接连,直到三杨全部去世,失去了先帝朝的代言人,才逐渐人亡政息。

哦,倒霉的还有明孝宗父子,直接被人家,咳咳,断子绝孙了还怎么延续?

乾隆虽然前期做的也算不错,但是他的执政思想和他老爹雍正很不像,相反,他很像康熙中期的玄烨,这也难怪乾隆一上位就废除了老爹的新政,这也难怪清朝人喜欢将康熙和乾隆并列。

这也难怪,为何康熙晚年独宠弘历这个孙子了,没办法,爷孙二人还挺像的。】

“为政者,最怕莫过于人亡政息啊!”

嬴政心中苦涩,暗道:国亡了的,像朕这样叹息都叹不了了。

刘彻此时再次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得意,朕这个千古一帝称号绝对得来不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