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这样想法的,以韩爌、施凤来、刘鸿训等人为主。

但是,又有一部分人,是坚决主张向漠北发展,并且希望投入大量的资金在那里铸造城池,将那里的经济与漠南、关内经济联系起来。

持这样想法的,以李岩、顾炎武等年轻派为主。

双方维持争得头破血流。

其中,又牵扯到是否驻军的问题,这已经超越了内阁权限,所以内阁一时间是无法做决定的,只能上报给皇帝。

第四、关于国营商社和私营商社的争议,在内阁几个大臣之间也出现了争论。

鉴于这一年来,济南、上海、厦门和广州暴露出来的这些商人问题,朝堂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扩大国营商社的范围,加大国营商社的力度。

他们提出了“国营全包制”的概念。

例如以前铺设水泥路,是朝廷出钱,招标民间私人队伍,让这些私人队伍出人出力。

国营全包制,就是朝廷既出政策,还出钱,还自己招人,事无大小巨细,全部由官方管理。

这样可以遏制民间商人数量的增长,还可以可控范围内保证工人的俸禄发到手里。

而另一派则认为,这样根本不可能,全部交给朝廷来做,效率将会变得非常低,根本无法面对将来重要的经济发展任务。

目前主要的几个争议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