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坐在上面,扫视一转,道:“都说说看,接下来,如何做。”
李邦华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尚有转机。”
“如何转机?”
“朝鲜虽败,但要筹集20万石粮草,并非易事,这20万石粮草,自然是分批给出,没有个半年时间,恐怕难以交付出来,这半年时间,我们正好可以组建一支军队,将建奴从朝鲜驱逐出去。”
崇祯并未立刻表态,他看着其他人。
阎鸣泰道:“臣以为李大人说的有道理。”
“臣认为,出兵援朝原因有三:一、朝鲜是我朝属国,作为宗主国,在属国遇到困难的时候,理应帮一把,如此才能向四海彰显我天朝之威;二、朝鲜地处东北疆域,若是被建奴占领,必成为建奴的粮仓,于我朝不利;三、朝鲜国主与大臣皆侍奉我大明为正宗。”
英国公张维贤道:“老臣也认为李大人所言极是,朝鲜投降也是迫不得已,可能是缓兵之计,朝鲜使臣来我朝陛见天子,便是来求援的。”
黄得功道:“陛下,朝鲜若是有失,臣担心一来建奴能源源不断从那里要粮食,二来日本人贼心不死,很可能再借道朝鲜,一旦日本人来了,辽东局势更加复杂,朝鲜是东北屏障,不能丢失。”
黄得功说的这一点,也是万历年间,大明为何要大军援朝的原因。
如果大明朝当年不出兵,试想想,日本人占领朝鲜后,便与大明在陆地上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