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描述得非常出色。
王徵也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他现在被崇祯派去陕西和史可法在执行新政呢,他负责的是水利局的事情。
不过他有不少著作,在北京大学建设的时候,这些书就被崇祯派人印刷了出来,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
这里的学生想要看,都可以进去翻阅。
崇祯问道:“你为何会有这番感悟,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魏清欢道:“学生家里世代为工匠,学生小时候就跟随父亲一起学习手艺,学生知道有些东西该怎么做,但不知为何那样做,也可以说,明悟的不深,学生看了那些书之后,才彻底知晓。”
工匠在古代的地位其实很低,而且是世代相传。
例如后世的“施”这个姓,其实祖上就是工匠,一代代传下来的。
而魏清欢这样的工匠家庭,学的东西都是父亲的经验总结,但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即便几代人的总结,依然是有限的。
可能会更专,但不会更广,或者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像王徵这种明末的科学家,他们已经在研究物理原理了,虽然相对于后世比较浅,但已经入门了。
这就是科学家和普通工人的区别。
而像魏清欢这种人本身从小耳濡目染,有很深厚的实践底子,一旦他踏入理论的殿堂,必然是如虎添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