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梅若有所思:“这种街坊之间的情谊,现在在大城市里确实少见了。”
“时代不一样了,”
春兰阿姨说,“现在年轻人都住高楼,电梯打个照面都不认识。我们那会儿住平房,大家门对门的,柴米油盐都借得到。”
张导演注意到春兰阿姨穿着一件样式别致的旧式棉袄,问道:“这件衣服看起来很特别,是张奶奶做的吗?”
“对,”
春兰阿姨抚摸着袖子,“这是1975年张师傅给我做的,那时候布票不好弄,她把自己存的一块料子给我做了这件棉袄。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舍不得扔。”
“你这件棉袄我记得,”
张奶奶仔细看着,“当时是用了双层夹棉的工艺,特别保暖。你看这个领子的弧度,现在想想,要是重做一次,我还会用同样的设计。”
春兰阿姨笑道:“这件衣服可不止保暖那么简单。你还记得吗?那年冬天特别冷,我早上四点就得起来准备面团。”
张奶奶转向其他人解释:“做衣服不光是看好看,更要考虑实用。春兰天天和面揉面,我就在袖口特别加了一道活褶,既不妨碍干活,又不会让冷风灌进去。”
小周若有所思:“是啊,这就是张师傅教我们的‘用心做衣’。”
这时,春兰阿姨从包里又拿出一个旧信封:“我今天来,还有件事。这是当年街坊们拍的一些老照片,我想着可能对博物馆有用。”
林淑梅接过信封,小心地取出照片。
这些老照片记录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街区生活:张奶奶在店门口给顾客量尺寸,春兰阿姨的点心摊前排着长队,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耍,邻居们在院子里纳凉……”
“这些照片太珍贵了,”
林淑梅感动地说。
张导演拿起一张照片仔细端详:“您看这张,街道两边都是各种小店铺,每家门口都挂着自己的招牌,显得特别有生气。”
“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差,但是人情味儿足啊,”
春兰阿姨感叹道,“现在想想,那种街坊邻里守望相助的日子,真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