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杨玄感之乱(三)

分隋 兔狲 6994 字 1个月前

所以,当被李密称为“杨门四俊”中的柴孝和、房彦藻成了王薄和孙安祖的谋主,贾润甫、祖君彦让瓦岗翟让言听计从,两河义军会盟在即的时候,万事已然俱备,只等他登高一呼,便是改天换地的时候。

于是,才有了今天他杨玄感跃马通关,睥睨天下。

……

翟让毕竟出身低微,贱而骤贵之下不知天高地厚要求进驻东都本在他意料之中,发生争执也是他和李密密谋好的,目的就是把尾大不掉的瓦岗军纳入西征大军,在潼关和长安这两个注定的血肉磨坊里边消耗掉。支开杜伏威和窦建德固然有保护大军两翼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分化这些反贼的力量。毕竟二十万西征大军中,杨玄感的嫡系部队尽管精锐,也不过七万人而已,要压制那些野心勃勃的贼军已经很勉强了。要是再混进二十多万贼军,杨玄感会觉得自己的脑袋长得不太稳当。

可是千算万算,却没想到一向没什么脑子的翟让居然不顾自己的反对将大将徐世绩和程知节摆在了荥阳和浚仪,把洛阳看得死死的。他的大兄翟弘也趁大军西去之际带着两万人强行闯进了洛阳,虽然被杨积善堵在了内城之外,但也把好好的洛阳祸祸得不轻。

紧接着,杜伏威和窦建德也不省心,公然违背命令,一个跑到了琅琊,一个回了河北,导致自己的两翼现在空空荡荡的毫不设防。

更让他恨得咬牙切齿的是,潼关城下,翟让率部就攻了半天,伤亡了不过三千兵马,就以潼关坚城不宜强攻为名回营休整去了。而他安排的内应,到现在也没有动静。

……

“玄纵,杨海那老奴现在何处?为何迟迟不能发动?”因为河北事急,李密连夜北上了,所以对于军中大事杨玄感颇为仰仗足智多谋的二弟杨玄纵。

“王上。”

与满营帐里顶盔掼甲的众将不同,杨玄纵一身白色长衫,头戴高冠,手里还摇着一把羽扇,显得有些轻佻。不过对明显气不顺的大哥,他还不敢怠慢,连忙放下扇子,翻出一封军报。

“最后一次红翎急报是上个月二十七日送来的,杨海正在依计行事,潼关守将沈大川、王君翼已经被说服,答应归附。只要杨海赶到潼关安排妥当,便会在关内点起三道狼烟,到时值守关城的沈王二人便会打开城门,万事谐矣。”

“二十七日到现在已经过了快十天,那老奴就算爬也爬到了,为何还是毫无动静?莫非出了什么意外?”杨玄感焦躁的站起来,在营帐里踱起了圈子,突然间好像想起了什么,挥手将众将撵出营帐,脸色有些惊疑不定,对杨玄纵说道,“杨海毕竟是追随了父亲一辈子的老人,跟我们算是隔了一层,你说他会不会……”

“不会!”

杨玄纵不等杨玄感说完,就决定毫不留余地的把大哥的这个念头打消掉。大哥什么都好,但是想让他毫无保留的信任一个人——哪怕是至亲至爱之人,也实在是太难了。据说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态,说白了就是刻薄寡闻。杨玄纵觉得之所以大哥能够称王称帝,而自己只能帮着出出主意敲敲边鼓,皆源于此。

但是大军陈兵坚城之下,主帅却在疑神疑鬼,猜疑的对象还是一个为了杨家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忠仆,就有些过了,而且会坏了大事。

“咱们杨家门下的家臣、门客、家奴有数千人之多,要说有宁死也不会背叛家主的,小弟觉得海叔就是一个。海叔兢兢业业为咱们杨家效力了一辈子,当年为了父亲落了个残缺之身还是无怨无悔,如今大哥大业在即、便是那些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海叔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背叛?其实大哥心里肯定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一时焦躁说说罢了。搬空荥阳、尉氏粮草,让卫玄樊子盖军心不稳的是海叔,买通潼关守将、见机献城的是海叔,转移杨家积财、以备事有不利东山再起的是海叔,交通长安重臣、释放流言惑乱民心,伏下暗兵内外呼应夺城的还是海叔。这些都是要命的活计,大哥您怎么不安排李密、不安排柴孝和房彦藻,偏偏都压在了海叔头上?还不是您信任海叔是自家人?”

杨玄感一屁股坐在虎皮将椅上,脸色依然阴沉,半晌不出一语。

杨玄纵眼见四周无人,凑近杨玄感耳边,低声道:“军报里没提,但是信使告诉我,海叔已经安排小霖儿离开了……”

杨玄感蹭的一下站了起来。

儿子这玩意杨玄感不缺,足足有十三个,不过嫡出的只有杨靖一个。这个熊孩子自打出生以后杨玄感就没闲着,不是出征就是任职地方,没功夫亲自调教,结果被府里请来的腐儒教坏了脑子,整天之乎者也的不说人话,更加的不通人情世故。杨玄感最愁的就是后继无人,就算打下了江山交给了个混蛋儿子守不住,他这辈子不是白费劲了?

“杨海这老混蛋打算干什么!他把霖儿送走是什么意思?”杨玄感暴跳如雷。

杨玄纵倒觉得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挠挠头说道:“据说是继嗣堂的主意,小弟倒觉得这么做没什么不对。一日没拿下长安,风险总是存在的,不如现在稳妥些,等大哥称帝之后再把小霖儿找回来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