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呢?”

“考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朱标道:“儿臣以为,一个既熟悉历史,又懂数学的人,即便不通实务,也能很快上手,融会贯通。而且,这些人如果科举无望,无论是种田、经商、还是做工,都要比寻常百姓强一些,不算为了科举,蹉跎了岁月。”

朱元璋微微点头,道:“有道理。咱如果早就知道什么‘指数’的问题。当初,也就不会险些铸成子子孙孙一直分封的大错了。不过啊,标儿……”

“父皇请讲!”

“你这三门,单独拿出哪一样来,都毫无问题,说得过去。但是,综合起来……儒家经义,在科举中的分量如此之小,你就不怕天下那些读书人反对吗?”

朱标微微一笑,道:“朝廷这么多年,不开科举,那些读书人想当官都想疯了,有多少人敢争多争少?还有最关键的,朝廷可以加恩啊!”

“如何加恩?”

“唐朝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不过是几十人而已。宋代进士人数众多,一科两三百人。最多,达到了六百人之多。如今,朝廷一科取两千人如何?”

“那怎么行?”朱元璋着急道:“宋朝之亡,一大原因,就是冗官太多。朝廷三年录取两千进士,哪有那么多官位给他们做?”

朱标胸有成竹地道:“父皇不是一直忧心,那些进士不通实务,不大堪用吗?儿臣以为,进士初为官,不必为官,可为县中小吏。他们在小吏的位置上磨个两三年,如果确实能干,再行升迁。如此一来,。岂不是什么实务都通了?什么情弊都懂了?”

“那就更不行了。哪有读书人,愿意做小吏的?小吏污浊不堪,以敲诈勒索百姓为能事。历朝历代,无不鄙视小吏,连科举都禁止他们的子孙参加科举!”

朱标反问道:“父皇既然知道,小吏污浊不堪,以敲诈勒索百姓为能事,难道就不想改变吗?咱们不如从三方面规定,其一,允许小吏子孙,和寻常百姓一样,参加科举。其二,所有官员小吏,犯了国法,祸及三代,不准子孙参加科举。其三,从今以后,非进士得中,不能为我大明小吏!如此一来,谁还能说小吏污浊?小吏尽忠职守,百姓们也大有好处不是?”

“但问题是,小吏收入低啊!人家寒窗苦读十年,怎么愿意做小吏?”

“那就加俸禄!小吏吃不饱,还不是要敲诈勒索百姓?现在,朝廷有足够的财力,给小吏增加俸禄以养廉,让他们过上基本体面的生活。”

“还有……还有……”

朱元璋连说了几个“还有”,还真没想出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