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以佛灭佛(上)

天之下 三弦 5426 字 3个月前

文殊院两僧料不到觉见竟会说出这样的话,饶是修行多年,禅定功夫了得,尤其觉明首座浸淫佛经数十年,早已八风不动,听到这话也不禁心头大震。不住拨弄着手里佛珠,似在诵经压抑心头狂乱。

片叶不沾的觉明不住拨弄着手里佛珠,似在诵经压抑心头狂乱。

“杀觉空,灭俗僧……”拔舌菩萨觉广胸前的佛珠随着剧烈的呼吸起伏,他颤声道,“树倒猢狲散,觉空就是那棵树……”

他虽然专注经典,但不像觉云那般不善俗务,也不像觉明那样独善其身,他毕竟是一堂住持,知道权力更迭并不容易。

“俗僧占据四院八堂近半,还有许多俗家弟子在境内……觉空若是倒下……”

觉见知道今晚将是大事成败之所系,开弓再无回头箭,他握紧手上的佛珠,缓缓点头:“不止觉空,还包括觉寂等一众俗僧要人。觉空一死,俗僧就没了主心骨。”

他必须将自己的布置说清楚。这一年多来,觉见广施恩泽,给俗僧许多特许,开妓院,允亲眷探视,废除非僧不能入堂的规矩,允俗僧还俗,这为他在俗僧中立下威望与名声。安定俗僧之心是第一步,以尽量压制觉空死后的动乱,这些恩泽并不会随着觉空身亡而收回,甚至会更宽松,施之以恩,稳定俗僧之心。

第二步便是减少俗僧势力。南方战事是个机会,驰援衡山的两万僧兵几乎都是从豫地聚集而来,是与俗僧势力亲密的弟子,这让豫地俗僧力量大大空虚,加上在山西坐镇的觉如,两地之力完全可以控制住冀地俗家势力。

第三步便是放低觉空的戒心。建议少林改制,罢黜窝里刀觉观,洛阳建城更分散俗僧势力,觉慈与了霖两名俗僧要人都不在少林,留在少林的唯有觉空、锦毛狮觉寂、石头了平和觉闻。

再来便是动手时机。领头的虽只有四人,但寺内犹有俗僧弟子千余,不可能一网打尽,也不能让这些人对觉空等人施予援手。

“循往例,佛诞日四院八堂首座住持都会来慈光塔参拜历任方丈。”觉见道,“贫僧打算进了慈光塔就动手。”

“七对四?”觉广沉吟着,似乎觉得这事可行。

“是八对四,甚或八对三或九对三。”觉见道,“觉观明日就回少林,而觉闻未必会帮觉空。”

“觉空死后,贫僧会宣称觉空等人密谋夺位,因而处死,这时需要有人填补觉空首座的位置,不是觉寂,也不是觉慈。”

锦毛狮与铁公鸡都不合适,觉闻虽是俗僧,但潜心佛法,正俗之争他未必会站在俗僧那边。觉见打算在战斗中说服觉闻,觉闻就算不倒戈,只要犹豫或袖手,便足以让情势对比更悬殊。

觉空一死,觉见就会扶持觉闻成为新任俗僧领袖。他本是觉空的左膀右臂,由他领导俗僧能进一步安抚俗僧,逐步让僧俗分离,回到少嵩之争前的少林。

觉明问道:“何不先说服觉闻?也好增添胜算。”

觉见道:“觉闻敬畏觉空,他若倒戈,满盘皆输,只有杀了觉空,觉闻才会不得不从。了武他们也必须瞒住,明日再通知他们动手,以免露出破绽。即便届时以八敌四,都是胜券在握。”

“八对四……”觉广望向明不详,似有疑惑,“明太师侄不参与吗?”

“弟子把守塔外,以防变数。”明不详摇头,“弟子不杀人。”

文殊院两僧听闻计划,个个惊忧愁喜交加。计划本身挑不出毛病,南方大战,两万俗僧子弟出征,洛阳建城,四院八堂俗僧少了两个高手,又逢佛诞日,寺内堂僧多半于佛都接待信众,这是天时;慈光塔易于伏击围攻,这是地利;这一年多来觉见威望日盛,这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或许再也找不着这么好的下手时机了。

但是……正如之前四院共议所言,当此南方大乱,昆仑宫又有蛮族入侵,这一年来局势渐趋动荡,青城易主,诸葛然出逃,武当改革,唯有唐门与崆峒身居局外,少林于此时改制不妥,在这时候灭俗僧是否也大大不妥?

觉见看出两僧的犹豫,说道:“存亡之机本在一念,机不可失。佛之存亡,于此一举。”

若不是南方大乱,少林出兵,如果俗僧当中没有觉闻这样的尴尬人,也不至于有如此良机,这确实是五十年来最好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往后不会再有。

两僧没有选择余地,觉见宣布少林改制几乎将事情推向无可挽回的地步,不举事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少林改制。觉广发现这是觉见的算计,一环扣一环,当即道:“别人是赶鸭子上架,方丈这是杀了鸭子才起架。”

他们立身悬崖之上,没有后路,只能前进。

“佛诞之日,便是少林重生之时!”

自始至终,明不详始终不发一语,静静听着觉见与文殊院两僧商议如何围杀觉空。等两僧离去,觉见才问明不详:“详儿为何不发一语?”

“计划皆已议定,方丈与三位太师伯说话,弟子不便插嘴。”明不详恭敬回答。

觉见点点头,拍了拍明不详肩膀:“亏得有你,才能如此顺利。”

临走前,觉见再次望向历代方丈牌位,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虔诚诵经。过往他不止一次在这里祈求历任方丈护佑少林,护佑佛法,是明不详让他明白,保护佛法不能只靠慈悲,更不能依靠历代方丈保佑,而要靠自己的手腕,用自己的双肩扛起少林,用自己的双手护佑佛法,即便犯下大罪也要坚守本心。

觉见知道即便杀了觉空,要将俗僧完全驱除仍须一段时日,甚至可能挫动少林元气,然值此多事之秋,若天下当真就此动荡不已,俗僧势力更会坐大,若天下太平,则再无机会,此乃生死存亡之机,他须当机立断。

离开塔顶,他来到六楼,依序对过往四院八堂首座住持们叩首,接着一路往下,对历代堂僧顶礼。

到底是什么让少林变成今日这般模样?百余年前,少林靠着正僧先贤不也打下四省基业?那时没有俗僧,少林不也挨过了风风雨雨?少嵩之争只是一场战争,就让俗僧渗入少林,成为附骨之疽。

离开慈光塔后,他来到大雄宝殿,望着庄严的佛像。当权力欲望沾染上佛法,连佛也因此蒙尘,面对这庄严的金身,难道俗僧们就没有一丝敬畏之心?

他更坚定了决心——少林不可无佛。

明不详目送着觉见的身影离去,同样对少林历代住持一拜,走出塔外。时已入夜,寺内灯火通明,大雄宝殿就在下方,而远方山脚下的佛都正因佛诞庆典灯火辉煌,灯火自山腰处隐隐冒出,像一根细微的光柱伫立在密林中。

他没有再推波助澜,一年多前他见觉见方丈时就将以魔灭魔的种子种下,一年多后他再回少林,只是想看这种子会怎地发展。天下风云变幻,这颗种子蜿蜒成长,始终没因风雨催折,反而更加挺直,无须他再灌溉,早已长出花朵。

佛与少林,真不能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