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睿雅基金」发行的产品可以买就完事!”
“买爆就完事!”
“想多了……你们不知道罗佳慧经理吗?人家本身就是明星经理,管理的基金不是很多,但人家每一支基金规模都非常庞大,最低基金规模都有几十亿,最高200多亿。”
“我记得罗佳慧经理上次发行新基金有两年时间了吧?上次首发,募集了多少资金?1000多亿吧?”
“1400亿……似乎是!”
“反正买了10万,最后只配了2万左右,配售比例20%多!”
“所以这个经理管理的基金,本身就很难买是吧?”
“是的,你们自己去查一下相关资料就知道,人家每一支基金都是爆款……”
“那么问题来了,罗佳慧经理+徐睿光环,新基金首发,能募集多少资金呢?”
“2000亿?”
“3000亿?”
“有点夸张了,目前基金公司,一般最高300亿的限额,募集3000亿就是超了十倍……多少公司上市冻结申购资金,也不见得有3000亿这么多!”
“公司上市不是割韭菜吗?人家明星基金经理是赚钱的。”
“……”
徐睿在直播的时候,也简单讲自己对股市环境的看法。
从大局观方面和全球金融市场。
不是国内股市或者是米国股市,更不要说精确到什么行业和个股了。
让网友们觉得,这也太没意思了吧?
但是有数据支撑,很多人听徐睿讲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有很大收获的。
至少确定目前股市环境是稳定的。
也能从很多数据中,知道徐睿是如何判断当下的行情,也能跟着学习一番。
当然了……大部分普通股民,根本不可能学习。
他们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能力收集这方面的数据。
作为普通股民,他们有能力得到这些数据的时候,这些数据早就过时N久了。
属于第N手信息了。
这就是普通股民和大机构之间的差距。
大机构有自己的研究部门,甚至比一家公司,还了解他们的公司。
这句话可能有些拗口。
简单来说,就是大型机构,对一家公司的研究,收集的各种数据,甚至比这些公司本身还要详细,还要先得到这些数据。
大机构能直接从市场收集各方面的数据,比公司本身收到市场反馈回来的数据还要快。
比如一家啤酒、饮料公司,甚至能根据你往年的数据,以及夏季天气信息,推测出你今年的数据。
这是市场以及环境各方面的数据信息。
其他政策方面、大型公司利好消息、重磅交易方面……大机构往往也能更快的得到消息。
这甚至都算不上什么内幕交易。
大机构各自之间其实都很熟悉,特别是国外大型机构,持股方面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