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节课,夏茯心情还是很不错,她揣摩着这个点其他学生都想着吃饭,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小动作,连着给方景澄递了两张纸条。
早在代笔时,方景澄就知道她这门课学的不错,这些表现还在意料之中,但等到两人独处时,吃惊的人就变成他自己了。
“聊聊”是铺天盖地的问题,短短半小时夏茯就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榨出方景澄一年的知识量,给自己列出一条长长的学习清单。
每个问题都很浅,却更看重问题间的关联。
好像分析对她来说就是对着图纸搭建积木,只要告诉她每种工具的用法,常见的解题思路,她就能对着碎片化的资料自行归纳,逐步分解步骤,快速进行完善。
难怪和夏茯组队时,包志伟那么热衷于收集往年的优秀案例。他大概也是看中了这点,只要给夏茯好的模板,她就能最大程度投入精力,乐此不疲地打磨细节,无限逼近最优解。
那种专注力实在很吓人。
从方景澄的视角来看,她弄到项目的公开代码,就像一个拿到新鲜玩具的小孩,试图以最快速度整合往年数据,看看拟合出来的曲线和教科书上有没有区别,数学是否真的有预测未来的魔力。
刚刚搜索出的帖子告诉夏茯,擅长算法的数据分析师月薪高达1万2,是她预期薪水的两倍。面对能赚钱的技术,她当然兴趣倍增。
可惜实操是方景澄从未涉及的领域,他没法感受到夏茯的喜悦。
他趴在电脑一侧,懒洋洋地看着夏茯动作。她用纤细的手指敲击键盘,“哒哒”的声音像是细雨拍上玻璃。
“你当初组队的时候也是样?一个人对着材料搞完这些?”
夏茯一边调试参数,一边解释。
“差不多,但是ppt优化排版、还有一些背景引入是另一个
人帮忙做的。你还记得么?上次打篮球,你代替他上场的那个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