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沈鱼和卫敬茫快半岁的时候,卫家二郎准备回京复命,正好休整两个月,对于能和娘子相处时光,他充满期待。
那时孟萦的产后修复已完成,半岁多的孩子也比较好带,她觉得松口气。
虽要照看孩子,但有那么多看护阿郎帮忙,根本不需要孟萦亲自上手照顾,她还是有很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孟萦在十一郎的建议下,收购了一家附带活字印刷工坊的书肆,请画匠打版,印刷她和十一郎给孩子们的启蒙画册。
启蒙画册一上市,立马被疯狂抢购,因为孩子们第一次见到这般有趣的书,既能学知识,又好看带劲儿,一点都不枯燥乏味,大家对启蒙画册都爱不释手。
画册印刷制版不易,从根儿上杜绝了盗版印刷,故而书肆的印刷工坊日夜不停工,画册仍不够卖。
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启蒙画册第一套才售卖不久,盈利颇丰,相信不用等启蒙画册的第二套出来,购买书肆的本钱就能回来。
孟萦给了十一郎书肆百分之二十的份额,画册的盈利单算。画册大卖,让十一郎高兴地合不拢嘴。
孟萦产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做了无数次失败的试验,最终将蜡纸刻板印刷给弄出来了。这对大曌来说是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只是,没有弄到适合做报纸的纸张,只好用最便宜的书写纸代替了。
不是孟萦没有考虑在造纸上进行变革,而是发现造纸的材料有限,且存在污染,于环境不利,故而也就歇了变革造纸的心思。
有了印刷上的便利,孟萦决定开办曌第一份民间发行的报纸。当然这份报纸发行之前,她请萧瑾瑜帮忙,提前找京兆府尹报备了,交了银两,拿了盖红章的文件,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孟萦想想这份报纸的发行量不会太大,因为识字的人数量有限,读书花费太大了,书本价格又高,想要读书的确不易。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她办得报纸,她临时决定开办平民书院,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真是一件大功德嘞!
办书院的地方有钱就能买到,但好的夫子不易寻。孟萦决定从自己的同年中入手,找家境贫寒的学子过来兼任,同时他们若有信得过的同窗也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