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想来,总有些不可思议。既然是这样,那还要那么些士兵做什么?难道士兵们只是站在一边看热闹么?难道士兵们不会一拥而上,把单枪匹马的敌将捉住么?
于是,就有人说了,在真实的战场上,武将单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这根本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之所以在演义小说中会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出现,那完全是小说家的一厢情愿,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写的精彩好看,吸引读者罢了。
其实,也不尽然,在历史上的战斗中,武将单挑的事情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样戏剧化,出现的次数也要少得多而已。还有就是,正史上所记载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决斗”而已。
而且春秋时期战斗很礼貌,首先一个攻方派出使者,说明为什么要打你。然后被打一方也要问为什么要打我。如果被对方问到了,战争也就打不起来。典型的就是齐国去打楚国,楚国的使者回答的好,战争就打不起来。
决定要打了,双方约定好时间,挑好地方,大家吃完了早饭,然后开打。战争时间一般就一个早上,如果是大战的话,也不超过一天。头发白的和年龄小的,是不能杀的。敌军败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离,也就是50步,超过50步就不能追了。晋楚有次打仗,晋军败退,一辆车坏了,走不动。楚军的士兵就给晋军士兵说该如何弄,果然按照楚军士兵所说,车子就跑了。跑的时候还甩句“我们逃跑没有你们有经验啊“。
其实在送朝之前,武将单挑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糖朝及之前的军人很多都是抓壮丁,武装牧民还能够骑射,临时征召的武装农民除了打扫战场啥也干不好,很多时候在战场上能够维持着这群人老实站在原地就不错了,所以很多时候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双方主将决斗,一旦斩杀对方的将领,一个掩杀,胜负就定了。
单挑,也就是武将个人之间的对战,古代单挑的确存在过,比如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
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糖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单挑并不是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岛国古代也有每战必先单挑的传统,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先鸣镝,然后冲阵,和对方的先锋单挑,一般武士皆以于主公马前为荣。
姚雪垠曾对单挑的说法批评过,写过二句诗“阵前苦斗獬豸将,旗下旁观草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