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想了想,摇头道:“我看悬,你忘了眼下都96年年初了,今年夏天,我妈的厂就该倒闭了,厂都倒闭了自然没有职工宿舍了,更没有职工幼儿园了。到时候怕是还有得折腾,我外婆总不会看着她的宝贝大孙子没个住处吧。”
秦康叹道:“这个事儿只能见招拆招了,咱们一家四口住这么大的院子,咱们俩又长期不在蓉市这边,始终是个麻烦事儿,得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才行,不然隔三差五就来这么一回,咱妈得被烦死。对了,上回咱们家没这么大的房子,周玲两口子下岗后是住哪里的?按理说,两口子都在一个单位,政策是不允许夫妻两个同时下岗的。可是咱妈的单位是直接倒闭不是裁员,所以我觉得周玲两口子拿的赔偿标准应该比砸咱妈高,咱妈拿得是两万多接近三万,那周玲两口子加起来怕是至少有六七万了,他们是不是拿这钱在二环外买了房子?我看那边新修的拆迁安置房,好像还要不了这么多钱。”
杨如听了眼睛一亮,对啊,她怎么就忘记蓉市城区改造工程拆迁的事!同样是在今年,全市大面积拆迁就要开始了,杨家以前住在青衣巷49号院子时,就是在这一轮改造中,被迁到了二环边上。杨如家拆迁完没两年,杨如外婆的房子也赶上拆迁了。
因为杨如家是蓉市的第一轮改造,拆迁补偿政策还不怎么好,杨如记得她家青衣巷十三个平方的房子,拆迁分了一套64个平方,户型奇特,采光极差,完全没有绿化的楼房,自家还要补上接近两万块钱!
等到杨如外婆拆迁的时候,政策就明显要好得多了。
再后来,拆迁户就等同于“拆迁富”了,还专门衍生出一个新的词汇:拆二代。
周玲好像是从单位出来之后,把户口迁到了她妈妈名下,然后没多久就赶上拆迁。由于她妈妈户口上当时有三户人,所以分了三套房子,周妈妈给了周玲哥哥两套,给了周玲一套。从此周妈妈跟着周玲一家住,一直用自己的退休工资给周玲买社保直到周玲拿退休工资。
现在想来,大舅舅和周玲下岗的补偿金可能就用来买了他们一家后来住的拆迁房,然后剩下的钱大舅舅拿去和朋友一起合包了个出租车顶子,当了几年的出租车司机。而周玲,就再也没上过班了。
所以,杨妈妈赶在这个时间点和周玲一家拉开距离,真是无意之中走了一步好棋!
三十那天一早,杨妈妈和秦爸爸各自出门。
母女两个一大早就去了杨如的爷爷奶奶家帮忙。
杨如的堂弟杨庭轩已经一岁多了,长得虎头虎脑,正是招人的年纪。杨庭轩刚刚学会说话不久,就跟只鹦鹉似的,十分爱拣大人的话头。大人说的话一不留神就被他听了去,然后冷不防在别的场合说出来,让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