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年底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83 字 9个月前

总的来说是小钱一千文为一贯等值于一两白银,而官钱则是七百文等值于一两白银。小钱与官钱的汇率,每日都有变化。

所谓的倭寇,是嘉靖初年停了各处市舶司,禁止民间商人与外通商。只有朝廷官方可以,要垄断这方面的暴利。

另一个原因就是大明的官钱太坚挺了,周围名义上藩属都认可大明的货币,导致货币尤其是铜币外流严重,加剧内陆缺乏流通用钱。

铜币这东西,对缺铜的大明来说,铸造这东西真的没有一点利益,这又不是印刷的法币。含铜量十足、又工艺精美,铸造成本实在是太高。

而民间一些人又将官钱融了,铸造成更薄的,与官钱一样制式的恶钱,更加剧了小钱、官钱体系的混乱。

导致嘉靖年间经济转型时,因为十分混乱的货币体系,进而使得一系列转型、没转型的商会、士绅、手工业者如织户等等之类的破产。

这就导致朝廷空有人力、物资、技术,死活就是变不出钱来。不是变不出,而是混乱的货币毁了一切。

加上海禁,导致民间上层人物离心离德,进而走私猖獗。管的严了,就爆发了倭乱。当时作乱的倭寇里有真倭

,也有假倭,还有混水摸鱼的西班牙、葡萄牙人,不是海禁政策的受损人,就是这些人雇佣来的打手。

这种情况下,施行更为标准规范的纸币势在必行。朱弘昭这个皇帝想,下面的官员也想,民间也想。

可盘口终究是皇帝的盘口,崩盘了最倒霉还是皇帝。

所以稳妥起见,施行的纸币还是与黄金挂钩的纸币,不是国家信誉作为担保的法币。

故而,年底印刷的纸币发行量并不大,是根据皇室库藏黄金作为本金发行的金钞。根源与各路钱庄一个模式,有多少本金就发行多少金钞,可以随时在皇室各处钱庄兑换。

不过手续费比较高,百分之五,及五分的手续费。

等金钞站稳了,再发行银钞。施行金本位、银本位双重制度,各走各的,还是没有固定死的兑换率。

毕竟金银这东西之间的汇率变动实在是太大了,从南洋那边弄来的消息里,弄得皇帝也好,朝廷也好,都有些怕金银兑换捆死政策。

因为西洲那边,金银兑换率是恐怖的一比三十。

日本金银兑换率是一比四,很夸张。收复日本后,这地方的金银流入内陆,也是将天启年间一比十一的兑换率勉强拉到了一比十。

若彻底打开西洲市场,海量白银涌过来,极有可能让大明的金银兑换率变到一比二十。

这也是西洲那边雇佣兵一年军饷换算过来七八十两白银的原因,不是他们的军饷高,而是那边的白银实在是泛滥。

这也是嘉靖年间一石粮食三四钱银子,万历末期便达到一石粮食一两多的原因。无他,贸易顺差弄来了太多的银子,导致银子不值钱了。

对于货币革新政策,朱弘昭明明知道大体上该怎么走。可就是担心本土无法急切适应,要一步步施行。

最后,完成靠财力统治世界,而不是靠武力。

至于道德约束,没有好处的标榜道德,这类口头道德,朱弘昭从来就没相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