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议新策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92 字 9个月前

中正四年六月十五,如期举行廷议。

这是长达一月之久的大会议,中枢各处要员、地方督抚、省三司各种提案中选出袁可立这一届五年的核心大策,在七月十五结束;随后便是入秋京营大操阅军,阅军活动在乡试前完成。

这类会议是极为枯燥的,一早在奉先殿,文武百官皆穿公服,头戴展脚细长硬翅乌纱帽,由通政使司负责诵读各项提案。

依太祖朱元璋意‘政犹水也,欲其常通’。这才有了通政之名,简称通政司。俗称银台,前身为察言司。洪武三年置,掌受四方章奏。不久罢除,洪武十年再设设通政使司,长官为通政使正三品;其下设左、右通政和左、右参议等官佐理政务。

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时汇进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径自封进参驳之;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

始设通政使司之时,朱元璋曾告诫通政使曾秉正、左通政刘仁,要“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

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勿隐蔽,当引见者勿留难”。

除掌章疏奏驳之事外,通政使还参预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洪武十二年,将承敕监给事中、殿廷仪礼司、九关通事使拨归通政使司,进一步加强了该司的权力。建文时,改通政使司为通政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并增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永乐时复旧制。

这是一个类似中央办公厅的衙门,承上启下还监管信访工作。

中正改政时,不听话的都被收拾了,上头人都和皇帝坐一条船,如通政使司这类综合衙门自然也就没有了作用。有什么事,各司衙门就能同心同德协调好,不需要另外找一个掣肘的衙门来做事,故而通政使司毫无作用,当了三四年的摆设。

但如今换届就在眼前,以后朝堂上将是各党轮流执政,不再是君臣齐心并力做事情,那一些负责承转的事务就要走正规程序,这就是通政使司的本职工作。

新政之中,三司分权后,通政使司这类负责中转政务的衙门,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虽然通政使还没有任命,可高出六部尚书半截的苗头也已很明显了。

在此前内阁管事时,各衙门主官只有都察院、宗人府、五军都督府的主官是正一品,其他官员想要拿正一品的俸禄,只能靠功勋获得三孤三少这类加官。

现在正一品是三司衙门主官,副官是从一品。六部和以前一样,是正二品;五寺主官是正三品。通政使司这个正三品衙门,权位高涨势头明显,极有可能成为从一品衙门。

以前大明玩的是以小治大,科道官六七品的官,却能管着各处大员。现在该大就大,该小就小,毕竟是党派轮流制,不缺制衡力量。

有多大品级,就该有多大权力;有多大权位,也就该有多少品级。

故而,通政使司这个之前被朝政抛弃的冷水衙门现在成了热门,国朝只有三个正一品衙门,正二品衙门中枢一堆,地方上督抚幕府衙门是正二品,地方省三司也是正二品衙门。

通政使司衙门若如风闻中的那样提成从一品衙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极有可能成为下一届国相的跳板!

现在通政使司的主官通政使还没有确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没有主官,就有第一佐官即左通政朱燮元这个年老的

大胖子代替行使职权,坐在殿中念着各处提案,首先是叶向高的提案。

提案排序是按照官职轻重来排的,朱燮元咬字清晰,缓缓念着,各处认真听着。

叶向高即将离任,他的提案是针对朝政弊端做出的补充,正好就针对通政使司,提议抬格为从一品衙门,由来届国相担任,以熟悉政务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