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视线中的少年英才一个个对长公主避之如虎,但打长公主主意的人不在少数。
比如,南巡后增爵为忠顺子爵的原日本皇室,这位忠顺子爵也年纪正好,比较符合。
可屡次上书要入京拜谒君父以示恭顺,不是被通政使司这个综合的类似信访的衙门给驳了,要么就在礼部折戟沉沙,过了礼部这一关在宗人府那里,也不可能。
天下那多么宗室,都要轮流入京与皇帝拉拉家常,讲讲地方形势;你们又是什么东西,败犬而已,能值得皇帝耗费时间?
就算宗人府过意不去允许一次,可后面还有司礼监把关…主子爷为国事操劳那么类,真要体谅主子爷,别来惹事情就是最大的忠顺,哪里凉快去哪里吧。
最后,哪怕司礼监这一关过了,还要看朱弘昭的意思。所以,想见皇帝,除了皇帝愿意并主动安排,
除了亲王、三司要员以外,其他没有相关职位的人,基本上是难度登天。
但是,还有一种法子可以见皇帝。
于是,四月二十二这日,忠顺子爵之弟,近卫信寻一袭白衣白袍踩着草鞋,穿过长安右门。
理论上来讲长安右门、左门是允许官员抄近路通行的,否则就要绕过洪武门,殊为费事。
金水桥上,近卫信寻仰头看着湛蓝的天穹,天穹下金碧辉煌的承天门。
朱秀赖那个杂种害了大和万世不易之基业,现在也没落的好,关起门来如缩头乌龟般过日子。
他们这些世代显贵的皇室、公卿也成了蛆虫一般的人物,地方小吏都敢带着警役上门查税,日子真的不好过。
瀛洲瘟疫的消息传来,这就是一个机会,最后的机会。要搏可怜,请大明重新考虑考虑如何对待他们一家子。如果能娶遂平长公主…真的不敢想象,富裕的一县之地,该是多么大的财富?
就算不可能,也要捞个伯爵回来,正式拥有一个村的土地,到时候也不用每月低声下气去县衙门领取月俸。
登闻鼓前,近卫信寻缓步上前,两名专司登闻鼓事的禁军懒洋洋互看一眼,也不阻止。
这东西始于周朝,本朝太祖自然也设立了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到宣德年间,一位官员曾上奏取消登闻鼓,宣德皇帝以其为祖上所设未肯,但登闻鼓后来多流于形式。
宋朝以后,击登闻鼓的条件日趋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虚设,并规定击登闻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无端刁民的恶意上访。
清朝有了“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之类让普通百姓只有仰望的规则,否则不得击鼓,违者重罪。登闻鼓在清代是名存实亡的,彻底的摆设。
有上访的,自然也有各省驻京办…
此前严格的户籍制度因用工潮流而逐步放松,导致京师的登闻鼓比较忙碌,南京又是京畿重地,以防备阴军作祟为理由,增强了路引审查机制。但京师的登闻鼓,还是比较忙碌的。
通政使司前面的登闻鼓基本上就没个空闲,皇城这里的却没几个人敢来敲,毕竟负责皇城登闻鼓的可是宫里人,宦官们的形象在民间无异于魔鬼,自然没人敢和宦官们打交道。所以近卫信寻来了这里,否则通政使司那里,他要排队不知道排到哪年去了。
“咚!”
一声闷响,鼓面振荡,近卫信寻双手各持鼓槌奋力敲打。
引得过往官员驻足,更让皇城里各处营区绷紧了弦。
此时的朱弘昭,正在右玉林卫营区射箭,军中神射手随同较技,一片喝彩声听不到那轻微的鼓声。
曹化淳披戴盔甲,手持一杆赤旗跑入场中,鼓声渐息:“主子爷…”
朱弘昭持弓扭头一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