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偷袭(上)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25 字 9个月前

八月十四,甘肃镇酒泉肃州卫。

从西宁撤军回来的贺虎臣巡视军营,他是保定人,在边塞投军因本土排挤问题又遴选去了京营,混到守备一级赶上登莱设镇,现在天津后转入登莱担任海防将领,屡次参与渡海作战,以战功升参将,是杨肇基在京营时的老朋友。

这是个精通步骑舟船车炮战术的全能将才,各项考核最差也是上等。

在中正军制革新时,贺虎臣由延绥镇副总兵升任甘肃镇总兵。军制革新就是一次清洗,宣大系、登莱系以及山海关即关宁系将领独霸北方军界,贺虎臣又赶上了这趟东风。

四十岁出头的总兵,相对于现在何冲、高杰这一帮元从系来说远远不如,但比起过去也是重要的进步。若无意外,四十岁的总兵可以再干二十年,足以将家门经营成一方将门。

三个儿子也争气,长子贺赞以武进士作为琼华宫宿卫下放天津十万新军赴日作战,叙功升任正营将,让皇帝送到了西北。

次子贺诚年十八,几乎是国朝军人中最高个头,身高将近七尺,这不是汉七尺,是明七尺!站在那里,就像一座山一样。

这么好的个头,自然不会被埋没,皇帝看重也可以说是当作人质,在身边担任宿卫。

老三贺诠年十四,还跟在贺虎臣身边历练。若无意外将来也是进入宿卫的待遇,有着极高的起步点。

军中喜欢起诨号,这就是贺家三虎,号称大虎勇猛敦厚,二虎忠义最长,三虎剽捷骁勇。

相对前两位兄长,贺诠出生时贺虎臣已经是一军之主将,环境好,自幼便练了一身好骑术。就等今年入冬后去南京,参加元旦时京城按例举行的赛马,以此扬名京中。

“父帅,兄长来信!”

贺诠在辕门前跳下战马,高举着一封信嚷嚷着快

步进入。

营垒中两个营军士午休后站立,磨练军姿毅力。别说这里,现在的南京的士民也是开了眼,一营营的军士在南城外站着军姿。

什么战功、士气,朱弘昭一概不管,先过不了军姿这一关,就别想着参加后面的队列、战阵演练。重视军姿、队列,完全是与戚继光一脉相承。这是军纪的体现,军纪不好,再强的战斗力也只是匪军。

重视军容,是一向很重要考核标准。谁也不知道皇帝会不会抽风将甘肃镇的军队调到南京去,反正有铁路运输,调兵是非常容易的。

从天启时期,陆续设立一系列军镇,施行强干弱枝之策,内四镇的建立就是避免地方尾大不除。内四镇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各处抽调来的。

现在在这个基础上,皇帝、将府干的事情可以说是让将门有些难以接受。靠着铁路运输便利,军队换着花样调,在军士数额上吃空饷已经没了可能。唯一能吃的就是弹药消耗,其次军械补充、更替,都是由

兵部来管,不好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