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南京三两事(中)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26 字 9个月前

有矛盾说明彼此还是靠拢的,若是各干各的,老死不相往来,才是真正的大麻烦,也说明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叶向高又取了一份折子,递给史继偕道:“这是一个闲人吃饱撑着做的统计,本该刊登在《京闻日报》上,被截了下来。”

史继偕翻开折子,一看标题就眉头微皱:“江阴徐弘祖?”

“徐经的玄孙。”

叶向高又补充一句:“此人字振之,号霞客,乃是辽王府教授。”

徐经与唐伯虎的倒霉事,史继偕自然也清楚,看着这份要人命的折子,问:“这位是辽王千岁的人?”

“是辽王的朋友,只是挂名教授。”

徐弘祖的原稿很敏感,讲的是两宋和大明官员的出身问题,两宋官员文武平均下来,平民出身非官宦

世家、将门的官员占了五成。

而大明这个数据超了两宋一截,武官多世袭,从明初至今,武官世袭出身占据七成三,文官五成八,合起来大概是六成七。

平民出身的文武官员,平均大致而言只有三成三。这还不算师门背景,这个出头率实在是太低了,低的令人发指。

这也是叶向高始终,真正忧心的东西,他是军户出身的进士,真正的寒门。

他很清楚上升渠道继续封闭、缩小的危害是什么。《水浒传》说的很清楚,造反的主力永远不是百姓、强盗,而是上升无门的基层文武及地方豪强。

百姓如蚁,让他们能吃饱,有事情可做,那永远都是大明最好的子民。

朝廷已经杀了很多,可徐弘祖的这道稿子意思很明显,上升渠道还是太窄。要么从上面控制渐渐放宽,要么撑不住的时候被下面的冲破。

另一层潜在含义就是,大明真的是人满为患,百

姓多的超乎土地供养能力。官员数量此时又一顿精简,导致上升渠道相对而言变窄,毕竟安置闲人的坑少了,按着比例去算,就是窄了。

好在几次大清洗都是大换血,缓解了这种问题。

对朱弘昭而言,存在的问题,看不到的问题才是大问题。

对相府而言,任期内看不到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挑出来的问题才是大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才是问题,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他们而言就不是问题。

或许,这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区别。

徐弘祖的稿子能从阎应元那里转到叶向高手里,说明皇帝已经把这个浮出水面的问题当成了问题,皇帝注意到了,那就是相府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再难,也要给一个说法交上去。

这种问题还不能扩大商议范围,毕竟这个话题太敏感。徐弘祖的稿子流传出去,引发的问题将是极大的,会让寒门、平民出身的士子炸窝。

史继偕也犯了与叶向高刚接手时一样的诧异,这个徐弘祖怎么弄到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