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是非公论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61 字 9个月前

湖州城外,茅家一处丝纺作坊。

院中男女织工分房开工,只有六座纺丝机。别嫌少,有些人家能有一座就不错了,纺丝机很大很复杂,官营的南京织造最近也才扩充到百台。

茅家的纺丝产业和各大家族一样,也不是主家的,而是各房各脉都有份子的,属于统一采购、经营家族式产业。

这也是江南与此时朝廷最大的冲突之一,皇帝动不动就抄家,这种家族式产业属于很多人共有,该不该抄?

抄的是的当官的那一房,大明没有真正的免税,对官员只是有税率上的优惠罢了,地方上再给点面子,基本上和免税没区别。故而,家中谁当官,产业就挂谁名下,产业分配结构还是一样的。

所以还是一个字,抄,谁让挂你名下,产业书契在你手里?这也是南京织造、苏州织造衙门扩充的原

因,毕竟纺丝机制造起来太过麻烦,这是一个很精细的工作。稍稍一点误差,纺织出的丝绸就有瑕疵。

夏允彝、侯岐曾两个前几社领袖、骨干一头雾水跟着茅元仪来到这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此处作坊去年上下两个季度,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营业账册。

茅元仪在紫砂壶里填茶叶,握着竹筒将铜钵里竹炭吹燃,烧水煮茶:“两位乃是术数大家,余审核账册费时费力又不得关键屡屡误事。还望二位助力,也好让余从这繁琐家务中抽身。”

饮着新煮好的茶,夏允彝与侯岐曾一人面前摆着一副算盘,右手翻着账册,左手弹拨算盘珠玉作响。

“中正二年上册,盈利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二两,缴税一千零八十八两。”

夏允彝前脚报完后,后脚侯岐曾报账:“二年下册,盈利两万一千零七两,缴税一千四百两,另输捐三百两于将府。”

“输捐?”

夏允彝奇怪看向茅元仪,没想到这人还真响应相

府号召,给征日大军捐了三百两军资。

茅元仪点头:“三百两是余意外所得,因为征日战事,丝绸涨价两位也是知道的。生丝、人工不变,涨出来的利润纯属意外所得。作坊利润分配到余手里,比上半年多了三百三十余两,余便捐了三百。”

这一点侯峒曾是知道的,他家也有两座纺丝机,纺丝机的产量是固定的,生丝、人工若不变,要想有额外利润,只能从丝织品质量、价格上做文章。

去年下半年,对日开战,封锁日本商路,西夷人采购丝织品只能来江南。日本也产丝织品,质量、精美与江南比不了,可西夷人也消费不起真正高档的丝织品,日本那边的货也勉强能用,一直是江南有力的竞争存在。

茅元仪指着剩下的账册道:“今年日本…瀛洲大量官营生丝运抵,进一步降低生丝成本,丝绸价格稳定,利润约在两万五千两。比去年上半年,整整高出一万两。这一万利润缴税,也才不到七百两,几乎可以不计。白白多出的一万两,可是君父的厚恩。我茅

家两处丝织,三处棉纺厂,因征日战事成功,每年纯利润多出近三万。如此厚恩,余又能为张天如做什么?”

说着,茅元仪笑笑:“或许,有的人家获利更厚,连一点点税都要抠下来,请问,对得起良心?君父磨刀霍霍,为了几百两,又睡的踏实否?”

夏允彝家中没有这类产业,也没赶上丝织业的红利,没什么感触。

侯岐曾入复社,已经坑了自己亲哥哥侯峒曾一次,侯家再隐瞒税务,简直就是要把侯峒曾往死坑,倒也纳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