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蜀来说,巴人和蜀人的相爱相杀从老祖宗时期就有,这个怨念纠缠不清。巴蜀合在一起实在是太过强大,不符合地区平衡机制。
于是从国朝之初巴地便是以世袭土司为主,哪怕你是汉人,你也去当土司去。用土司制度,将四川一省变成了
流官、土官对立,分裂。
巴地改土归流,自然不会让巴蜀合流,而是要设立重庆省。对川军而言,方脑壳的巴军在前线抢钱抢女人,他先人板板的哪个不眼红?
于是,三营川军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川作战,去帮杨肇基。
搁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兵部对客军作战的忌讳十分之大,除非西北糜烂到不可收拾,兵部才会调川兵出川作战。现在?辽王在这里调兵三营,将府也不会叽歪什么,又不是几万,几十万川军。
巴蜀之民果劲,重血气。重庆那边将巴军团的战绩传的沸沸扬扬,蜀人哪能服气?蜀军团早就建好了,指挥权就握在辽王手里,都想着出去狠狠地打一场。
邻水傍山的昭化县城,四川总督王三善看着血红的嘉陵江水淌下来,眉目无情。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完善改土归流工作以及川军整编和道路维护上,被川北官绅摆了一道。恐怕,自己也难逃一个失察之罪。
四川的问题很大,首先天府之国、千里沃野的名声不是吹的。经济、物产丰茂,气候宜人又很适合耕种,人口数量高居大明第三。
同时四川将遵义割给贵州后,版图依旧是最大的省,
比陕西省还要大一点点。看着就是一个大胖子,十分的臃肿,同时身上全是肉。
再有肉也是四川的,这地方纳税…说不成。
江南地区抗税是制造舆论话题,引发民愤钳制中枢;两广则简单,宗族抱团几万人冲击衙门,将官员绑着打,你怕不怕?
四川这地方,朝廷一直都知道,是肥的流油的地方。然而,始终收不来该收的税。这地方的人团结,抱团严重,又有着天然的地理屏障,排外风气极重。外人很难站稳脚,更别说是去收税。
而且,朝廷也一直不愿意刺激四川,这地方易守难攻是出名的,天下未乱蜀先乱,搞不好一逼,就会大面积造反。有的税收就不错了,总比烧银子打仗要好…
唯有整理好巴东、川南、云贵改土归流工作,再设立青海省后,全面包围四川,四川的士绅就会老老实实缴纳他们该缴纳的税。
不交税,他们手里的东西就卖不出去。
抗税的永远不会是百姓,他们安份、老实,对衙门有畏惧,只要能活下去,该交的税不会少。抗税的核心主力,永远是中产阶层及以上,他们有更大的见识,深知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越有钱,越抗拒纳税。
昭化县城,朱弘林抵达后翻着杨肇基发来的军文。
王三善在一旁饮茶,不愧是兄弟,小的杀的狠,大的在这里刚杀完人也一副心平气和,闲云野鹤一般的姿态。
朱弘林不太懂这些东西,但他知道前线军队充足,后方援军就绪,这样布局是安稳的。还有粮食,只要粮食源源不断运过去,就不会有大的疏漏。
放下军文,他端茶饮一口:“王公,朵干那些番子怎么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