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兵役策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39 字 9个月前

琼华宫,温室内燃着炭火盆,保持温度。

顾梦麟还算是新人,会议休息时提着篮子采摘下口的菜果。往常会议长,中午一起动手做饭吃。

朱弘昭努力营造一种亲如一家人的关系,抵消君臣隔阂是他心中所想。对外人,容不得他们猜测自己,保持神秘的权威。对贴心人,则要好,让他们敢说话,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个仁慈的人…

他对文人的嘴,深深的表示敬佩。

同样是杀人,在前内阁首辅朱国桢的解释下有了说法,有轻天下人的嗜杀,还有重天下人的必杀,不得不杀…

袁可立的五条核心政策,首先是当首的强工策,以生产更多、更优良的钢材为目标,目标是任期结束前,各地官营铁厂年粗钢总产量能达到一百五十万钧,完成六倍增速。

配套的就是山西煤业发展,主张一律国营,杜绝

一切私营,将钢铁的命脉源头,也就是煤业控制在手里。尽可能降低官营铁厂的生产成本,并有许可内部采买的竞争制度,增加活性。

第二条大策还是铁路,修通辽东四省、朝鲜省及环蒙古三省及河套省,入甘肃的铁路网。铁路修到哪里,朝廷的有效统治就蔓延到哪里。

蒙古大汗林丹汗归附了,可归附的都是河套以东的漠南诸部,漠北诸部如外喀尔喀诸部、车臣部等依旧没有实质反应,没有送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求学为质,更没有申报本部人口、财产、传承体系等等信息,只是名义人的服从。

毕竟隔着大漠,也不好去打。

国朝现在还是休养生息为主,漠北诸部素来也不认林丹汗,所以攻伐漠北,是林丹汗的事情,准确来说是漠南蒙古三省的事情。林丹汗这位蒙王一直待在京中忙着造孩子,以后蒙王入京,世子住在封地是早有的约定。

连大致的铁路修建计划都有,一条从辽东开修,

一条从张家口向外修,向东西两面蔓延,西边从榆林红山口往外修。这只是初步的计划,能不能修,还要调查路况后再行决定。

第三条大策教化,由朝廷拨钱于北方、西南、蒙古、辽东地区修建学舍,招士子前往教学。为降低成本,给与士子月六斗口粮,携带家人便是成丁五斗,少丁三斗。入学启蒙童子家庭,缴纳微薄的学费作为士子生活补助及学舍维修之用。

毕竟天地君亲师,就算不出台学费制度,求学家庭也不会让孩子的师尊饿着肚皮。给老师红包开小灶,这种情况在当下的各家族学、义学、官学里,是很普遍的。

国人敬天法祖,是敬畏自然,学习祖先积累的经验。教师这一行业,受到的尊重是后人无法想象的。地方上,学官生气了把你一个知县、知府按在地上打,打了也是白打!

为鼓励士子赶赴各地授业,有本县学官推荐经礼部审核后,无功名者授业五年授童生,再十年授秀才

,再十年授举人功名,便有了当官的资格。

考中举人就意味着改籍,民籍、军籍改为官籍。军户比较坑,自己考中是自己的事,想要让家族世世代代永远脱离军籍,只有一个办法,按着太祖高皇帝的意思,去当兵部尚书吧。

同时,不限制这些授业士子科考,以授学本地为客籍参考。

这三条属于在原有政策上进行强化和新增,从上面往下铺,制定出标准和计划进程,做好监督工作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