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宋应星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86 字 9个月前

议会制度影响是极大的,直接导致余煌和袁枢两名青年领袖翻脸。

温室内会议解散,让各人舒缓舒缓精神,然后再议事。否则带着之前的情绪议事,是很难议出什么的。

原处,阎应元将一叠叠整理好的手稿递给朱弘昭说:“这位宋先生精擅工技,年初入京拜见江西、江南名流大臣,想要出版其所著之书。没有成果,便投稿于报社。”

宋应星,《天工开物》最初版本出现了,并不完全。

当今重工,宋应星一直奔波在各处匠坊,连去年的科举都没参加,年初时带着匆匆整理好的原稿北上。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

做老师,在这之后在新建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宋代的学派斗争非常激烈,学派出身注定治政理念。所以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这些人交情好归交情好,动起手来一点都不手软。

宋理学四大家,张载是关中派系,就是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那位。是二程的长辈,二程若不熟悉应该听过程门立雪,可惜张载的气学没有好的继承人,关学一系就衰败了。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要知道江西穷,故而江西的学子格外的刻苦,往往科考都是笑傲诸省的存在。拿个全省前十,基本上等于半条腿踩到殿试的大门立了。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随后一系列的名落孙山,新皇继位后在北边杀的兴起,宋应星便没有参与去年的科举,他兄长不甘心,舍命过来了,还是没考中。去年一甲三人是南方人,二甲南北对分,三甲以北方学子为主,宋应升非大族名门,也就下去了。

消息传递是很慢的,宋应星要参考的工坊、矿场很多都是各地大族的宝贝,甚至是见不得光的。等他得到宋应升的信时,科举已经结束,也知道重工的消息,便整理书稿,北上。

毫无疑问,宋应星的这本书太强大了,可以说事

关国防。前脚投稿子,后脚就被厂卫请去喝茶。若不是阎应元反应快,这位极可能会以泄露国防军机大罪,被厂卫搞死。

朱弘昭继位以来,对技术封锁是极为严密的。他可不想学大唐,对周围各族搞什么开化。

唐以前,中原打四周有兵甲之利,打起来很轻松。唐初文成公主去吐蕃,带去两三千人的技术骨干当嫁妆,于是吐蕃成了唐的心头大患。

还有契丹族之类的,都是唐朝搞开化搞出来的。

正因为宋应星的这本书太强大,出了出狱前后求人走门路出版,谁敢答应帮忙?不是碍于厂卫和不成文的封锁规矩,还是一旦《天工开物》出版,很多的技术垄断就会大面积向民间铺开。

如此一来,各家族家里的生意,还怎么做!

出书获利的是你宋应星,获利的是朝廷,倒霉的是各家,谁帮你出头那是引火烧身!

当世大儒,顺天府尹山阴蕺山先生刘宗周没有直接拒绝,而是一直拖着。其他大儒或士林名流如钱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