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澳门(一)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406 字 9个月前

郑崇俭脑袋上乌纱帽顶着一片洁白丝帕,黑白分明格外显眼。

抵达鸿胪寺居馆后,不仅喊来了近卫信寻,还将南光坊天海叫了过来,天海和尚终于逮到机会了,毫无节操的表示愿意无条件投降,德川氏唯大明马首是瞻,这种情况下,近卫信寻还能说什么?

就这样,郑崇俭又返回皇城,慢了一步,已经施行宫禁,当夜这位戴着乌纱,在家里坐了一夜,皇城北的钟鼓楼鸣钟擂鼓点阅当值禁军时,才进了宫。

是真的怕?

确实怕一点,表忠心做秀的成份更多一点。

不过他谈判的再好,也远远比不上前线的进展。说的难听了,承平之时各国是比烂的,战争时期则是比谁比谁好。

建奴之乱时,大明错就错在明明已经是战时了,但朝野关心的还是党争,没有扭转这方面的态度。老奴造反,差距极为悬殊,就是比大明稍微强一点,能上下一心扑在战争上,为了活命而打仗。大明此前,各处参与进来的人对于辽地战事更多的看法是,这是一场很赚钱的买卖。

所以才会看到一系列奇怪的现象,敢打的,能打的,想打的都死了,很多的将领见死不救,得过且过。

因为种种原因,打仗后朝廷只有烧钱的命,很少有战争红利的收入,都让中下阶层给吞了。一个为了活命而打,一个占着盘口不断侵吞拨过来的钱粮物资,巴不得一败再败,战局自然是一片恶化。

军人地位拔高后,有了更高效的监督方式,直接对皇帝负责,很多的花样玩不了,也没必要玩,专心打仗就好。军队的思想纯化后,进入日本自然会使出浑身解数,一门心思放在立功上。

而日本,猝然面对战争,一场一开始就被动的战争,还没有将思想准备做好,一处处的恶化的战局,导致心思已不在争权夺利防备猜忌上,也不在整军备武上,而放到了怎么活命上。整军备武,为的还是争取谈判的时间和本钱。

日本被大海包裹,正月初大明北方冰雪消融,而日本京畿一带已是一片早春。

过了一个年,道路也不再泥泞,阳光明媚,正是干仗的好时节。

西瀛省在恢复春耕的时候,繁华的京畿一片战火。

扎在大阪城一线的明军全线出动侵攻日本京畿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