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商与军户一样,是世袭的。
并不是因为子承父业的传统,而是因为纲盐法。
盐引的持有者都是固定死的,而有些人握着盐引不想抛头露面,则会租借,一份盐引年租金高达数百两!
这年头给官员送礼,最好的礼物不是墨宝丹青,不是青楼花魁,不是田地,而是盐引!
所以朝中大员,谁家都有下面人孝敬的盐引。但他们自身不去贩盐,而是租借盐引!这也是方家在盐务有份子钱的原因,谁都免不了。
而整个国家的盐引有有二百万引,可以想象,光这些盐引就价值多少钱?
而盐引,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盐引多,一次提盐数量就大,盐引少,就提的少。贩卖时到地方备案、拿到收据后可以再去盐务巡检司提盐。
根据盐引多少提相应数量的盐,缴该缴的税。就是如此,盐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是会收买、渗透、掌握售盐的盐务巡检司,额外拿盐、光明正大买卖私盐。
谁家有一份盐引,那真的是吃喝不愁,可以作为传家,给子孙立业的宝贝。但在朝廷的新盐法中,盐引继续存
在,但要收回世袭继承的权力。
原来的二百万引的盐引,完全可以看成大明盐务的股票。谁持有,谁就能享受盐务的暴利分红。有盐引,才能涉足这块大蛋糕。
而盐商之间的竞争,就是围绕着盐引进行。彼此械斗,亦是司空常见的事情。
方从哲看着盐税改革,不如说是盐引改革,不由再次吸一口气。
新盐引,即明年甲子年的盐引将会由盐务总督府进行售卖,也可以进行竞价。务必要将每份盐引自身携带的六钱银子年持有金直接交给盐务总督府,还有分别在各盐务巡检司提盐时缴纳的六两盐税进行分割。
三两正税直接交付盐务总督府,另外三两盐务系统运转税则交给盐务巡检司。
这六两银子和一引盐的利润比起来微不足道,朱弘昭很想增高,可增高就会更为严重的刺激到盐商。
所以盐税比例不变,而盐引改为一次性的,想要多少盐引直接去盐务总督府购买。这样卖出多少盐引,朝廷就能直接收到多少税,由户部和厂卫进行监督,尽可能保证盐税不出问题。
相对比原来的盐引,现在的盐引制度更为繁琐,需要
不断的印发铸造,却直接废除了盐引的垄断。原来的盐引有个好处,就是省事情。
盐税重利,当年朱元璋就看不到?
他看得到,但他更重视粮食。而且他认为盐税收的高,会导致民间盐价过高,影响民生。最初的盐引持有者,要根据数量向朝廷纳粮或给边军输粮。
所以盐商们不得不在边镇进行民屯、商屯进行开发,以此减少运粮的虚耗,减少成本支出。
而蒲州风陵出身的张四维在张居正死后继任首辅,废除张居正的一切努力,并改革盐法,直接由输粮改为纳银,进一步降低了盐商的成本。他的改革,不仅方便盐商,还为晋地粮商提供了边军的军粮运输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