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司、六科刑科给事中、厂卫这三个机构联合起来,发动一切能发动的力量,也要保证战事的顺利。
凡是军需物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一律从严从速从重处理。
至于向建奴走漏消息的,抄家发配甘肃充军。
联合机构内阵营对立,相互监督势如水火,很难发生沉靡一气相互勾结的事情。
这次鞑、虏分向入寇,欺负明军主力全军覆没,以及辽地连战连败带来的士气衰减并产生的怯战心理。当然,明军糟糕、臃肿的指挥体系和装备,以及低待遇、军中黑幕带来的厌战心理,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这是个消息闭塞的时代,又有厂卫封锁消息,塞外的林丹汗、关外的老奴,都不知道明军已经平定西南叛军。这种大规模的叛乱,不是消灭完叛军就能结束的,还需要留下军队肃清残余。
故而,根据以往的情报与情理推测,他们只知道除了宣大、蓟辽边军外,明庭能调动的只有一支山东降军改编来的赴辽军,但一支降军能有什么士气?会有战斗力?
至于京营兵马,在鞑虏看来,就是一帮少爷兵,充充
门面还可以,真要上战场,可能会被自己的几名勇士驱散,如同赶羊一般!
而整个大军调度,自然有一帮老臣、老吏操办。万历三大征,哪次参战兵马低于十万?沿途行军,粮草筹备,自然有经验丰富的老人负责。
西南八万兵马会在山东待命走海陆,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山东操练,再操练。
五万山东赴辽军驻扎在山海关沿线,充当辽军后备役。辽地战事,必须先试试辽兵水份,也好为下一步军事调动做参考。
至于北线宣大战场,所有人眼巴巴望着的宣大总督位置一直空悬,这可是捞取军功的黄金位置。却被朱弘昭制止,放个有自主权的总督过去,极有可能使得指挥系统发生断层。
不要低估这个年代文人的胆量,放个宣大总督过去,可能这家伙一去就会插手军事,破坏先守后攻的战略。
故而宣大军以刘时敏为监军,赵率教为主将,何冲为副将。赵率教督掌防线,及所有步卒,还有宣府镇的万余骑。
宣大总督,如此重要的职位空缺,并不能因为朱弘昭的意志而一直空缺。
边塞只要有马,有装备,有粮饷,招募骑卒非常的简单。
何冲则督率四万骑,随着大同进入高度动员,骑兵数量还会增加。缺的只是钱粮、装备而已。
四万骑中,有两万蒙古仆从,还有近八千隶属于郭谅的跳荡铁骑。
跳荡铁骑是宣大蓟辽四镇特产兵种,即一手操刀,一手握着火器的骑兵。一个个都是骑术精湛之辈,大同官坊在刘时敏监管下,火器质量增高增产,不差火器,差的是骑术精湛的骑士。
对于此时的军队,朱弘昭只能尽全力给他们质量最好的装备、属于他们该拿的卖命钱、还有死后的抚恤。
死一个人,最次也要二十两抚恤。这笔银子可能会非常的大,但他已经找好了肥羊,晋商就是富得流油的土豪大户。
这个团体在朝中没有硬关系,而且他们犯下的罪行确凿!
银子好弄,难得是优良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