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朱弘昭率本部骑军七千、步卒八千,已经济南乡勇五千人南下至曲阜。
叛军已经疯了,将曲阜城池不仅一把火烧了,还将曲阜士绅祸害的要么家破人亡,要么背井离乡。而朝廷的圣旨也飞骑宣下,曲阜城破这样的大罪由落于贼手的赵彦负责大头。
朝廷也难做,你赵彦自杀都做的不够干净利落,你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若城破之际英勇殉国,朝廷的脸面上也好过一些,可偏偏自杀失败。
将首罪挂在赵彦脑袋上,也是合情合理。赵彦是山东巡抚,本人又在曲阜,曲阜失陷说起来可笑。是孔府要将城中士卒赶出去的,赵彦如何能反对?正因为城中无兵,城外军营无备之际被叛军直接冲破。
定了首罪,那其他人的罪责相应就轻一些,也是安抚人心之用。朱弘昭借一个五品文官的脑袋取信投降的贼军,安抚他们;而朝廷则是要借赵彦的脑袋,安抚山东诸官,让他们能专心破贼平叛。
否则有极大的心理包袱,十分本事发挥不出一分,到头来还是朝廷的损失。
同时以徐从治署理山东军政务,登莱巡抚袁可立为副手。军事由乐安侯朱弘昭、山东总兵官杨肇基负责,务必将叛军堵在曲阜、邹县一带,不可使之流散荼毒地方。
现在的朝廷捉襟见肘,十分的窘迫。朱弘昭是宗室,除了天启皇帝,没人愿意看到他领兵,还在领兵中不断打胜仗积累军功威望。否则将来处置起来,是个大问题。
而杨肇基能打仗,本人又比朱弘昭值得信任,可他是沂州人,山东人做山东总兵官,这本身就是不合规矩的。
山东此时最能打的两个重将,都不合适带兵,朝廷又无能将派遣,说出去挺悲哀的。就算朝中有将,也不能轻派。过去能不能压服下面的军将是个问题,能不能比朱弘昭和杨肇基做的更好又是一个问题。
但百官更信任杨肇基,要以杨肇基统属山东诸军。实际上杨肇基就有这个职权,之所以强调,主要是为了朱弘昭麾下的精兵强将。
而天启皇帝哪能让朱弘昭失去兵权,赵彦就陷害了朱弘昭一次。若不是朱弘昭部队能打,半日攻破了梁山。否则梁山未破,郓城王好贤、走漕运突然杀出来的魏颀部夹击之下,朱弘昭最好的结局就是损兵折将逃还活命。
廷议时天启皇帝以杨肇基是山东人为由,要换一个总兵官为理由,和百官打起了口水仗。谁都知道战事拖不起
,最后妥协之下才正式认可了朱弘昭插手山东平叛军务的权力。
以前朱弘昭的身份只是援军,他的部队有乐安军卫所编制,但官方认定为乡勇。后来朱弘昭被任命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也是提督登莱卫所的名分,没有插手平叛军务的名义和权力。
说实在的,曲阜孔府被夷为平地,天启皇帝脸上无光,实际上心里还是很滋润的。孔府在士林民间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每个当皇帝的都要小心防备着,还要将孔府的毛捋顺了,真的很堵心。